厨师口述张作霖当上师长后,吃穿用度全都讲究起来
1912年,张作霖被任命为北洋陆军第27师师长,入驻奉天城。这一身份转变成为他生活品质的分水岭——昔日马贼出身的粗粝气息逐渐被精致考究的日常所取代,而饮食的变革尤为显著。
东北农村就是黄泥地,小孩满地跑,跟着猪屁股后面,家里吃饭没那么多说道,张作霖小时候也这样,放猪,赶大集,还干过木匠,吃的都是些粗粮,谁也没把吃当回事,他后来当了师长,身份变了,手里能调动的东西多了,家里的饭桌自然也不一样了,城里谁不知道大帅府的厨房,白天黑夜灯火通明,一溜十三个厨子,案板分中餐西餐,砖头垒的大煤灶,那火就没见熄过,厨房里通了自来水,连冰箱都是用土法子弄的,规矩大得很,厨子个个剃光头,就怕头发丝掉菜里,端饭的时候嘴得闭紧了,不准说话,怕唾沫星子溅进去,晚上八点一过厨房就熄火,哪个姨太太想开小灶都不行,谁犯了规矩就得挨骂。
张作霖对吃的东西很挑剔,不是一般的挑,燕窝就得是官燕,上面不能带一点血丝,银耳只要雪白的那种,鱼翅非得是四斤以上一条的,熊掌只吃右前掌,说那块肉厚实,味道足,讲究是真的多,可这些讲究里头,还是藏着他小时候的影子,自己开小灶就爱吃炸丸子,猪肉炖粉条子,大酱是顿顿不能少,还特别喜欢臭鸡蛋和蚕蛹,这些东西没人跟他抢,儿子张学良见了都绕着走,他吃饭就是两个极端,请客吃饭那排场就起来了,平时自己吃就是家常四菜一汤,客人一到,场面必须做足,燕窝鱼翅熊掌一对对的上,左边那份给客人,右边那份留给自己,桌上摆的都是好瓷器、银器,筷子一碰碗,整个屋子都静悄悄的,那气氛完全不一样。
吃饭也是分等级的,谁坐哪桌吃什么都有定数,张作霖跟几位夫人开饭,一人一桌,四盘四碗,少奶奶们就降一级,桌子小点,四盘两碗,到了账房先生和下人,那就是大锅饭,粗菜四碗,规矩立在那儿谁也不能动,有人敢坏规矩他脸就拉下来了,四姨太半夜想偷着开火,被他直接训了一顿,他的厨子赵连璧,还是他自己专门跑去天津请的,见面的时候客客气气,就是想让人家踏踏实实给他干活。
1924年张作霖办五十岁寿宴,那场面可就大了,连着摆了三天三夜,官员吃的是燕菜,普通宾客吃鱼翅海参,老百姓就在戏台下面吃家常菜,扒熊掌、火腿龙须这些菜都端上来了,面子给得足足的,可那些大菜里头,还是透着一股东北味,排场是排场,根子里的土味一直在,一直到皇姑屯出事那天晚上,他吃的最后一顿饭,什么山珍海味全没了,桌上就摆着肉丝烧茄子,猪肉炖豆角,还有一碗高粱米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张作霖这辈子的饭桌,就跟他的命一样,一边是土里刨食的根,一边是后来的权势滔天,宴席的菜一道道换,他的身份也一层层变,热闹背后总有点说不出的冷清,他吃过的菜,他经过的日子,全都摆在那一张桌子上了,一个东北王的故事,就在这饭菜里头来回打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