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19:54

郭沫若原配独守空房68年,一生无儿无女,晚年郭每个月给她寄15元

1963年初冬的北京城已经飘起了细雪,张琼华拎着一只旧皮箱,第一次踏进前门火车站。她六十七岁,头发花白,脚上仍裹着早年留下的三寸弓鞋。车站候车室里暖气呼呼作响,她却显得局促——此行是应郭沫若之邀,短住几日,再回四川。张琼华并不想远游,可寄来的车票和亲笔信都已写明:“北京空气好,来看一看吧。”于是她来了。

站在诗人的寓所门前,她犹豫片刻才敲门。门开的一瞬,只听郭沫若轻声说了一句:“嫂子,快进来,天冷。”这一声“嫂子”,既像歉疚,也像敷衍。屋内烧着煤炉,温度很高,张琼华却下意识蜷了肩,习惯了川南老宅的阴冷,骤然的热让她有点不知所措。她看到墙上一排排新出版的著作,看到落地窗边整齐的外文资料,还看到一张合影:郭沫若与于立群并肩而立,神情自若。她没多言,只把皮箱放在角落,随身带来的一袋腊肉和一盒豆豉递过去:“你爱吃的还在。”
北京短暂停留让她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洞房。1914年3月,宜宾老宅张灯结彩,十八岁的她端坐喜床,静候新郎。新郎只在烛光下掀了盖头,便匆匆拂袖而去。第二天,郭沫若留下一封便笺,连夜取道重庆,转船神户,远赴东京。桌上只剩一句话:“此身未由己。”张琼华不懂,也无处询问。郭家长辈简单解释:他要读书,她要守家。从此,一条长河将二人分开。

张琼华在郭家度过的头几年并不轻松。公公嗜烟,婆婆多病,田里欠收,账目总是捉襟见肘。村人背后指指点点:“读洋书的少爷,丢下新妇跑了。”她忍气吞声,田里施肥、灶前烧火、深夜熬汤,不敢稍懈。郭家旧宅原本仆人多,如今却只剩她一个。她曾试着给丈夫写信,写到“夫君万安”,笔尖忽然停住,纸面湿了一片,信还是寄了,却再无回音。
三年后她才收到第一封真正的来信,落款“沫若”。信中说,东京樱花盛开,他遇见一位名叫佐藤富子的姑娘,“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张琼华看完信,手一抖,烛油淌下,浇在脚背上也没吭声。信里还说,他无法离婚,希望她谅解。她把信折好放进箱底,从此不再提起。守节这两个字,她没学过,却背得滚瓜烂熟。

1919年秋,她的婆婆去世。郭家族老屈指一算,张琼华进门不过五年,却里里外外操办得妥帖,便给她记下一笔“女功”。讽刺的是,这一年日本媒体报道“诗人郭沫若与安娜喜得麟儿”,四川乡亲照样跟着报喜:郭家添丁了。张琼华当晚将门窗关紧,脊背靠在木墙,一声不响坐到天亮。第二天她照样挑水做饭,没让邻里看出异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郭沫若已是文学新星。张琼华在老宅收到的新报纸,满版都是“《屈原》轰动大上海”“《女神》再版”。邻居好奇:“你真是郭太太?”她笑了笑:“算是。”那年,她刚过不惑,却皱纹深刻,面色蜡黄。没儿没女,村里编排她“克夫”,她也只低头做针线。公公逝世时,她以媳妇之礼执笔写祭文。族中长辈感慨:“此女苦啊。”可苦换不来转机,换不来自由。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自日本回国,经香港、西南,一路参加救亡活动,身边已经站着于立群。1938年春,郭沫若在重庆沙坪坝公开演讲,闭幕时远远望见一位瘦小老妇,神似旧日影子,却只是一瞬,就被人潮挤散。他没追。晚饭时,他对朋友低声说:“也许是看错了。”

真正的相见要到1946年。大后方的硝烟散去,郭沫若回自贡祭祖,携于立群同行。家族摆下长桌,张琼华坐在末席,默默端菜添茶。于立群敬酒时,郭沫若站起,面向张琼华深鞠一躬,说道:“三十年劳累,愧疚在心。”场面尴尬又庄重。有人说张琼华当时轻轻回了一句:“日子总要过。”声音很低,只有旁座听见。
进入新中国时代,郭沫若掌管文化、政协,日理万机。张琼华依然守着老宅。四川农村分配口粮,她却没有直系后人,配额最少。1960年冬麦歉收,实在无计,她托人写信北上。郭沫若回信附十五元,嘱咐“添置棉衣”。那十五元在当时能买二斤猪肉、五尺棉布,不算少,可也不多。此后他每月汇款一次,数额依物价增加,从十五元到二十五元。张琼华每次收款必复信,多是寒暄:“家里一切平安,不必挂念。”字迹越发颤抖,却极力保持端正。

晚年的张琼华身体日渐佝偻。1972年盛夏,她因风湿住进县人民医院。护士见她独自前来,问:“家属电话?”她摇头:“没有。”病房窗外知了声聒噪,她却常常出神,好像在看一幕过于漫长的戏。住院第十天,她对隔床老太轻声说:“我年轻时也穿过大红喜服。”老太没听清,她没再重复。
1973年年底,张琼华病逝,享年七十七岁。那天四川下了罕见的大雪,老宅的木门被寒风吹得吱呀作响。族亲将消息电告北京。郭沫若收到电报,沉默许久,只道:“办后事,棺椁从优。”随后汇去三百元丧葬费,又嘱人刻一块小碑,碑文寥寥数语:“琼华之墓,郭沫若敬立。”碑石静立于村外竹林,冬去春来,青苔慢慢爬满。

至此,世人都知:郭沫若的原配,守寡六十八年,无子无女,无怨无悔;晚年每月领十五元,终不过半生烟云。文学史写郭沫若多情、才情与豪情,但另一端,张琼华的一生则像被折起的书角,默然藏在页底,从未真正展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沫若原配独守空房68年,一生无儿无女,晚年郭每个月给她寄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