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真实排名:谁才是真顶流?不是春申君,也不是孟尝君
提到战国,除了白起、王翦这些战神,最出圈的就得是“战国四公子”。这四位爷都是王公贵族,家里养着成千上百的门客,出门前呼后拥,办事雷厉风行,在乱世中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但一直以来,大家都在争论:这四位到底该怎么排?谁的历史地位最硬核?今天咱就抛开那些晦涩的史料,用大白话聊聊这四位公子的真实水平,看看谁才是真·战国顶流。
先给新朋友们科普下,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这四位的共同标签是“养士”,但养士的目的、手段和最终结局,那可是天差地别。
咱先从名气最大的孟尝君田文说起。这位爷的名气,一半是自己挣的,一半是门客捧的。孟尝君养士有个特点:来者不拒。不管你是会学鸡叫、会钻狗洞的市井之徒,还是没啥本事只会混饭吃的闲人,只要来投奔,他都照单全收。巅峰时期,他家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吃饭都得开流水席。
但孟尝君的问题也很明显:养士只图“数量”不图“质量”。他最出名的典故是“鸡鸣狗盗”,当初他被秦王软禁,全靠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钻狗洞偷出信物才得以脱身。这事儿看着惊险,但仔细一想:三千门客,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竟是这种“旁门左道”,着实有点掉价。
更关键的是,孟尝君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齐国,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势。他后来因为权力斗争,竟然联合外国攻打自己的祖国,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的格局拉满。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一直很分裂,说他“贤”不如说他“会搞事”,排名只能往后靠。
接下来是赵国平原君赵胜。这位是赵惠文王的弟弟,标准的“皇亲国戚”。他养士也很上心,家里门客最多时也有两千多人,还出了“毛遂自荐”这么个千古名场面。当年赵国被秦国围了邯郸,平原君要去楚国搬救兵,毛遂主动请缨,在朝堂上凭着一张嘴说服楚王出兵,这波操作确实够霸气。
但平原君的短板也很突出:眼光不行,还有点刚愎自用。他当初把信陵君的门客魏齐藏在家里,差点引发赵魏两国的矛盾;而且他养士时,经常看走眼,把一些夸夸其谈的人当成人才,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被冷落。比如当初赵国名将赵奢,早年只是个收田租的小官,平原君一开始还看不起他,后来才发现人家是个奇才。
不过平原君有个优点:知错能改。他知道自己看走眼后,立马向赵奢道歉,还把他推荐给赵王,这一点比孟尝君强。而且他一生都在为赵国着想,邯郸之围能解,他功不可没。所以平原君的排名,比孟尝君要靠前,但还不算顶尖。
然后是楚国春申君黄歇。这位算是四公子里的“逆袭典范”,他不是王公贵族出身,全靠自己的口才和谋略上位。春申君最牛的操作,是当年陪楚国太子去秦国当人质,后来太子想回国,春申君冒着杀头的风险,设计让太子逃回楚国,自己则留下来面对秦王的怒火。就这份胆识,四公子里没几个人能比。
春申君养士也很有特色,他不仅养得多,还特别讲究排面。据说他的门客都穿着华丽的鞋子,出行时前呼后拥,比其他公子的门客有派头多了。而且他确实为楚国立了不少功,比如联合诸侯攻打秦国,还帮助楚国迁都,稳定了局势。
但春申君的结局太拉胯了。晚年的他权力欲爆棚,想通过扶持新君来保住自己的地位,结果被自己的门客李园设计杀害,全家都被灭了。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过单论能力和对楚国的贡献,春申君比平原君、孟尝君都要出色,排名可以稳居第二。
最后,就是四公子里的“天花板”——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如果说其他三位公子是“养士达人”,那信陵君就是“用士大师”。他养士不是为了撑场面,而是真的会识人、会用人,而且他做这一切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是为了拯救濒临灭亡的魏国。
信陵君最经典的操作,就是“窃符救赵”。当年赵国被秦国围得水泄不通,平原君多次求救,魏王却因为害怕秦国而不敢出兵。信陵君为了救赵国、保魏国,只好通过魏王的宠妃窃取兵符,还杀了不愿意交出兵权的将军晋鄙,最终率领魏军击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这事儿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格局。信陵君知道,赵国一旦灭亡,魏国就会唇亡齿寒,所以他宁愿背上“窃符杀将”的罪名,也要出兵相救。而且他用人从不看身份地位,不管是看城门的侯赢,还是杀猪的朱亥,只要有本事,他都以礼相待。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在关键时刻帮了他大忙。
更难得的是,信陵君不仅会打仗,还懂治国。他后来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函谷关下,吓得秦军不敢出战。当时的信陵君,威望达到了顶峰,连秦始皇的父亲异人都得靠依附他才能保命。
可惜的是,如此厉害的信陵君,却遭到了魏王的猜忌。魏王害怕他功高震主,夺了自己的王位,所以一直提防着他。信陵君无奈之下,只好终日饮酒作乐,郁郁而终。他死后没多久,魏国就被秦国灭亡了。
后世对信陵君的评价极高,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他写了《魏公子列传》,而且全文都称他为“公子”,连名字都舍不得直呼,可见司马迁对他的推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首”,是真正的“天下贤士”。
总结一下战国四公子的真实排名:第一信陵君魏无忌,第二春申君黄歇,第三平原君赵胜,第四孟尝君田文。这个排名不是看名气,而是看格局、看能力、看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
孟尝君养士为己,格局太小;平原君有勇无谋,眼光不足;春申君功过参半,结局悲凉;只有信陵君,既有识人之明,又有用人之智,更有救国之心,他的历史地位,是其他三位公子无法比拟的。
说到底,真正的“贤”,从来不是靠门客的数量撑起来的,也不是靠名气堆起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功绩、为国为民的格局。信陵君之所以能成为四公子中的“天花板”,正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战国时期的诸侯都能像信陵君这样识人善用、以天下为己任,或许战国的历史将会改写。可惜的是,这样的贤才终究逃不过功高震主的命运,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尽感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