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乔:嫁孙策仅1年守寡,抚养儿子安稳度乱世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暮春,庐江郡皖城(今安徽潜山)的乔府里,20 岁的大乔正对着铜镜整理发簪。窗外突然传来马蹄声与兵器碰撞声 —— 她不知道,这场席卷皖城的战事,会让她的人生与 “江东小霸王” 孙策紧紧绑在一起。彼时的孙策,刚率吴军攻破皖城,生擒庐江太守刘勋,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孙策进乔府时,见到大乔、小乔姐妹,曾笑着对周瑜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里的 “流离”,不是 “流浪”,而是乱世中 “飘零无依” 的意思 —— 乔家虽为庐江望族,却在战乱中失去庇护,孙策这话,既有对二乔美貌的赞叹,也藏着乱世枭雄的自信。
大乔第一次见孙策时,他穿着银甲,剑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却没半点凶气。孙策走到她面前,递过一支从战场折来的桃花:“乔姑娘,皖城已平,以后不用怕了。” 这一幕,成了大乔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 ——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嫁给这样一位能平定乱世的英雄,更没想过,这份相遇会如此短暂。
后世总把大乔、小乔当 “乱世红颜” 的符号,却少有人知,她们出身的庐江乔氏,是东汉末年的书香望族。《后汉书・桥玄传》记载,乔氏祖上出过太尉桥玄(“桥” 通 “乔”),虽大乔并非桥玄直系后代,但乔家在庐江一带 “世代耕读,颇有声望”,大乔自小读《诗经》《女诫》,还会抚琴,绝非只会梳妆的 “花瓶”。
孙策纳大乔时,并未给她 “正妻” 名分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孙策有正妻(姓名不详,为江东士族之女),大乔只是 “妾室”。这在汉末很常见:军阀纳望族女子为妾,既能拉拢地方势力,也能彰显身份。乔家虽不愿女儿做妾,但皖城已被孙策掌控,只能点头应允。
婚后的大乔,跟着孙策回了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忙着平定江东,很少待在府里,但每次回来,都会给大乔带些小玩意 —— 比如从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买来的越窑青瓷,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带来的蜜渍梅。大乔会把这些东西收好,等孙策回来时,给他弹自己新学的曲子。有次孙策打仗受伤,大乔亲自给他换药,轻声说:“夫君以后要小心些,我和妹妹还等着看江东太平呢。” 孙策笑着点头,却没把这话放在心上 —— 他总觉得自己年轻,平定江东后有的是时间陪她。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四月,孙策在丹徒(今江苏镇江)打猎时,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消息传到吴郡府时,大乔正在给孙策缝作战穿的软甲,针掉在地上,她半天没捡起来。
等大乔赶到孙策病床前时,他已经说不出太多话了。孙策握着她的手,指了指旁边的孙权(孙策二弟),又指了指大乔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后来的孙绍),眼里满是不舍。《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话是说给孙权听的,也是说给大乔听的 —— 他知道,自己死后,大乔和孩子只能靠孙权庇护。
孙策去世时,大乔才 21 岁,肚子里还怀着孙绍。按照汉末习俗,寡妇可以改嫁,但大乔没这么做 —— 她看着襁褓中的孙绍,想起孙策说的 “保江东”,决定留下来抚养儿子。孙权继位后,给了大乔母子一处宅院,还派了丫鬟和侍卫照顾,但大乔很少出门,每天只是教孙绍读书、写字,偶尔弹弹以前孙策喜欢的曲子。
有次孙权来看望,见大乔院里的桃花开得正好,说:“大嫂要是觉得闷,可以多出去走走。” 大乔摇摇头:“多谢二将军,我只要看着绍儿长大,就够了。” 她知道,自己是孙策的妾室,在孙权掌权的东吴,太过张扬只会给儿子带来麻烦。
孙绍慢慢长大,大乔对他的教育格外严格。她不让孙绍学孙策的 “好勇斗狠”,反而教他 “谦谨待人”—— 每天让孙绍读《论语》,还请了江东大儒来教他礼仪。有次孙绍和孙权的儿子孙登吵架,大乔知道后,让孙绍跪在孙策的牌位前反省:“你父亲靠‘仁’得江东,你若恃宠而骄,怎么对得起他?”
孙权对孙绍还算不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孙绍成年后,孙权封他为 “吴侯”(孙策生前也曾封吴侯)。但大乔反复叮嘱孙绍:“侯位只是虚名,别掺和朝堂事,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 她记得孙策遇刺的教训,也知道孙权对孙策后代的复杂心态 —— 既要顾及亲情,也要防着 “孙策之子” 威胁自己的权力。
果然,黄龙元年(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后,把孙绍的爵位从 “吴侯” 改成 “上虞侯”。《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裴注引《吴历》记载,有人劝孙绍 “争爵位”,孙绍却摇摇头:“我母亲说,能安稳度日,就是父亲的心愿。” 这背后,藏着大乔几十年的教导。
大乔晚年住在吴郡的宅院,孙绍时常来看她。有次孙绍问:“母亲,您后悔嫁给父亲吗?” 大乔看着窗外的桃花,轻声说:“你父亲是英雄,能陪他走一段,我不后悔。只是可惜,没能看到江东太平。”
后世说起大乔,总离不开《三国演义》里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虚构情节 —— 诸葛亮为激周瑜,谎称曹操建铜雀台是为了掳走大乔、小乔。但这只是罗贯中编的故事,正史里根本没有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明确记载,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此时孙策已去世 10 年,大乔早已守寡多年,曹操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想法。
还有人说 “大乔与孙策情深似海”,其实正史里对两人感情的记载很少,只有《江表传》里那句 “亦足为欢”。大乔的一生,更像是乱世中无数女性的缩影:出身望族却身不由己,嫁给英雄却短暂相守,年轻守寡后靠自己的坚韧抚养孩子,在权力夹缝中求得安稳。
《三国志》里没有大乔的去世时间,但根据孙绍的生平(孙绍死于公元 243 年左右)推测,大乔应该活了 60 岁左右,算是乱世中的长寿者。她死后葬在吴郡,与孙策的衣冠冢相邻 —— 这是孙权特意安排的,也算圆了大乔 “与孙策相伴” 的心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