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6 17:37

戚夫人:刘邦宠妃的荣宠与悲剧,从舞姬到 “人彘” 的一生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长安长乐宫的偏殿里,26 岁的戚夫人抱着儿子刘如意,听着殿外传来的丧乐 —— 刘邦死了。她指尖冰凉,怀里的刘如意才 8 岁,还不懂 “父皇驾崩” 意味着什么,只睁着圆眼睛问:“娘亲,为什么大臣们都在哭?”
戚夫人没说话,眼泪却砸在儿子的衣襟上。她想起三天前,刘邦躺在病榻上,拉着她的手说:“朕想换太子,可大臣们都反对,商山四皓也来了…… 如意将来,只能靠你自己了。” 当时她还不信,觉得刘邦是大汉天子,总有办法护着她们母子。可现在,殿门外传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她知道,那个让她忌惮了十年的女人 —— 吕后,要来了。
这一天,是戚夫人人生的分水岭。前半生,她是定陶来的舞姬,靠一曲 “翘袖折腰之舞” 赢得刘邦的独宠;后半生,她成了吕后的眼中钉,最终落得 “人彘” 的悲惨结局。她的故事,藏着西汉初年最残酷的后宫权力博弈,也藏着 “宠妃无势” 的致命软肋。
戚夫人的出身,史书里没详细记载,只在《史记・吕太后本纪》里提了一句 “戚姬者,定陶人也”。定陶(今山东菏泽)是战国到秦汉的 “歌舞之乡”,戚夫人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才艺 —— 尤其是 “翘袖折腰之舞”,袖子一甩能绕身三圈,腰肢一折几乎贴地,在当时堪称一绝。
她遇见刘邦,是在秦末的乱世里。公元前 208 年,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军攻打定陶一带的秦军。战乱中,戚家成了流民,戚夫人被刘邦的士兵撞见 —— 当时她正躲在破庙里,用一块破布裹着身子,却难掩清丽的容貌和灵动的眼神。士兵把她带到刘邦面前,刘邦一看见她,就挪不开眼了。
《汉书・外戚传》里记载,刘邦 “召幸之,有宠”,简单六个字,道尽了她命运的转折。当时刘邦已经 48 岁,身边有结发妻子吕雉,还有不少姬妾,但戚夫人的出现,还是让他动了真心。为什么?不仅因为她年轻貌美,更因为她的 “懂”—— 刘邦出身市井,没读过多少书,却喜欢唱楚歌;戚夫人就陪着他唱,他唱《大风歌》,她就跳 “折腰舞”,身段柔得像水,眼神亮得像星。

刘邦带着戚夫人四处征战,连打项羽的时候都把她带在身边。有次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粮草断绝,心情烦躁,戚夫人就给他跳了一支 “解烦舞”,刘邦看了居然笑了,说:“有戚姬在,就算输了天下,朕也值了。” 这话后来传到吕后耳朵里,吕后心里的疙瘩,就这么结下了。
那时候的戚夫人,还没意识到 “宠” 和 “势” 的区别。她以为刘邦喜欢她,就什么都能给她 —— 包括让儿子刘如意当太子。公元前 202 年,刘邦登基称帝,封戚夫人为 “戚姬”(汉代 “姬” 是对妃嫔的称呼,比 “夫人” 低一级,但刘邦给她的待遇比夫人还高),封刘如意为赵王。这一年,戚夫人才 17 岁,正是恃宠而骄的年纪。
刘邦称帝后,戚夫人成了后宫里最受宠的人。刘邦住在长乐宫,戚夫人的住处就在刘邦寝宫旁边的 “永巷”(后来成了关押罪妃的地方,也是戚夫人悲剧的终点),而吕后住在未央宫,刘邦很少去。《史记・留侯世家》里说,刘邦 “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连废立太子这种大事,都敢当着大臣的面提,可见对戚夫人的宠爱有多深。
戚夫人也确实会 “讨宠”。刘邦年纪大了,经常腰疼,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戚夫人就天天守在床边,给他揉腰、唱楚歌解闷。有次刘邦疼得睡不着,戚夫人就跳了一支 “缓腰舞”,动作轻柔舒缓,刘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后,刘邦摸着她的头说:“戚姬,朕要是早遇见你十年,就不用受吕雉的气了。”
这话传到吕后耳朵里,吕后没发作,只是更坚定了 “掌权” 的决心。吕后比刘邦小 15 岁,跟着刘邦从沛县的农妇变成皇后,吃过的苦比戚夫人多得多 —— 刘邦反秦的时候,她被秦军抓去当人质;刘邦打项羽的时候,她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被项羽煮了 “肉羹” 威胁刘邦。她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温顺的吕雉了,她懂 “权力” 比 “宠爱” 更可靠。
可戚夫人不懂。她只知道刘邦喜欢她,就天天在刘邦面前哭,说 “太子刘盈太仁弱,将来如意会被欺负”,劝刘邦换太子。刘邦本来就觉得刘盈 “不类我”,刘如意 “类我”,被戚夫人这么一哭,更动了换太子的心思。公元前 197 年,刘邦在朝堂上正式提出 “废长立幼”,结果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 —— 御史大夫周昌口吃,急得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
这次 “换太子风波”,成了戚夫人悲剧的导火索。吕后知道后,吓得连夜去求张良。张良给她出了个主意:“陛下一直想请商山四皓(四位隐居的贤士)出山,却请不到。如果太子能把他们请来,陛下就会觉得太子有威望,不会再换了。”(《史记・留侯世家》)吕后立刻让太子刘盈带着厚礼,去商山请四皓。

公元前 195 年,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位白发老人,一问才知道是商山四皓。他叹了口气,对戚夫人说:“朕想换太子,可这四位贤士都来辅佐太子了,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朕换不了了。” 说完,刘邦让戚夫人跳支舞,自己唱了首《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史记・留侯世家》)
戚夫人跳着舞,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她终于明白,刘邦的 “宠爱”,在 “朝堂势力” 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刘邦死后,吕后第一个下手的就是戚夫人。她先把戚夫人关进永巷,剃光她的头发,让她穿上囚服,每天舂米(把谷子捣成米)。戚夫人哪受过这种苦?她一边舂米,一边唱了首《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汉书・外戚传》)
这首歌,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吕后听到后,气得拍桌子:“你还想靠你儿子救你?那我就先杀了你儿子!” 她立刻派人去赵国,召刘如意回长安。赵国丞相周昌知道吕后要杀刘如意,就故意拖延,说 “赵王年纪小,不能离开赵国”。吕后没辙,先把周昌调回长安,再派人去召刘如意 —— 这次,没人能拦了。
公元前 194 年,刘如意被召到长安。汉惠帝刘盈(吕后的儿子)知道母亲要杀弟弟,就天天把刘如意带在身边,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吕后没机会下手。可百密一疏,有天早上刘盈去打猎,刘如意年纪小起不来,吕后趁机派人给刘如意灌了毒酒。等刘盈回来,刘如意已经没气了。
杀了刘如意,吕后终于对戚夫人下手了。《史记・吕太后本纪》里记载得很详细:“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吕后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给她灌下哑药,把她扔在厕所里,还叫她 “人猪”。
几天后,吕后居然叫汉惠帝来看 “人彘”。刘盈一看,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根本不像人,问了才知道是戚夫人。他吓得当场大哭,病了一年多,后来对吕后说:“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却没脸再当大汉的皇帝了。”(《史记・吕太后本纪》)
戚夫人就这么在厕所里活了几天,最后痛苦地死去,死的时候才 27 岁。她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 是错在不该爱上刘邦?还是错在不该争太子之位?其实她最大的错,是把 “帝王的宠爱” 当成了 “护身符”,却忘了在皇权面前,没有势力的宠妃,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戚夫人的悲剧,从来都不只是 “吕后狠毒” 那么简单。它藏着西汉初年的权力逻辑: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吕后是 “政治盟友”,帮他稳定后方、拉拢功臣;而戚夫人只是 “情感伴侣”,除了刘邦的宠爱,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 —— 既没有娘家人的支持,也没有大臣的拥护,连张良、萧何这些刘邦的老臣,都站在吕后这边。
司马迁在《史记》里,没给戚夫人单独列传,只把她的故事写在《吕太后本纪》里,其实就是在暗示:戚夫人的命运,从来都和 “吕后的权力” 绑在一起。如果她能像后来的卫子夫那样,有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这样的 “外戚势力”,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如果她能像薄姬(汉文帝的母亲)那样,懂得 “低调避祸”,不跟吕后争太子之位,或许也能善终。
可戚夫人偏偏选了最危险的路:她靠刘邦的宠爱,去挑战一个有政治手腕、有功臣支持的皇后。刘邦在的时候,还能护着她;刘邦一死,她就成了砧板上的肉。
后来到了东汉,汉明帝刘庄把戚夫人的画像放进 “云台二十八将” 的配祀里,却特意注明 “戚姬以宠亡”,意思是 “戚姬因为受宠而灭亡”。这六个字,成了对她一生最好的总结。
现在,在戚夫人的故乡山东定陶,还有一座 “戚姬寺”,传说是汉文帝即位后为了纪念她修建的。寺里有块石碑,上面刻着 “汉戚姬之墓”,碑文中写着 “宠而不骄,祸而不怨”—— 可历史上的戚夫人,其实是 “宠而骄” 的,她的怨,也写在了《舂歌》里。或许,后人是想给这个悲惨的女子,留一点最后的体面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戚夫人:刘邦宠妃的荣宠与悲剧,从舞姬到 “人彘” 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