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刘邦最不起眼的妃嫔,却生下汉文帝成人生赢家
汉高祖四年(前 203 年),洛阳成皋台的晚风里,满是戚夫人的歌声 —— 刘邦正抱着戚夫人赏舞,而几里外的后宫冷院里,20 岁的薄姬正就着月光缝补旧衣。宫女匆匆跑来:“薄姬姐姐,戚夫人又得了陛下赏的珍珠,满满一匣子呢!”薄姬指尖没停,只淡淡应了声:“知道了。” 她不像吕雉那样有家族势力,也不像戚夫人那样能歌善舞,入宫半年,刘邦只在选秀时见过她一面,此后便再没踏足这冷院。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 “不起眼” 的女子,后来会生下汉朝第三位皇帝,躲过吕后的屠刀,成为西汉最尊贵的太后。
薄姬的出身,说起来有些曲折。《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薄姬,其父吴人,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 她是父亲与魏王宗室女子的私生女,从小跟着母亲魏媪长大,没享过几天富贵。长大后,魏媪把她嫁给了魏王豹 —— 当时反秦义军里的一方诸侯。
如果没有那句 “当生天子” 的预言,薄姬或许会安稳当她的魏王妃。可魏媪请人给薄姬算命,算命的却说:“此女当生天子!”(《史记・外戚世家》)这话传到魏豹耳朵里,他瞬间野心爆棚:薄姬要生天子,那我不就是天子的爹?当时他正跟着刘邦打项羽,一琢磨,干脆背叛刘邦,自立门户,想等着薄姬生下 “天子”,自己当皇帝。
可魏豹没算到,“天子爹” 不是他。刘邦得知魏豹反了,派韩信去平叛,没几个月就活捉了魏豹,魏国灭亡。薄姬作为 “战利品”,被送进汉宫的织室(织布工坊),从王妃变成了织女。后来刘邦偶然去织室,见薄姬长得清秀,才把她调入后宫,可转头就忘了 —— 这一忘,就是一年多。
薄姬在后宫的日子,过得比织室还冷清。好在她早年认识两个好姐妹,管夫人和赵子儿,三人当年约定:“先贵无相忘。”(《史记・外戚世家》)后来管夫人和赵子儿先得到刘邦的宠爱,常在刘邦面前说笑。
汉高祖四年(前 203 年)的一天,刘邦坐在河南宫的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又说起当年和薄姬的约定,笑着调侃薄姬 “还在冷院等着”。刘邦听了,突然觉得薄姬可怜 —— 或许是想起自己早年的落魄,或许是单纯的恻隐之心,他当天就宣薄姬来见。
薄姬抓住了这唯一的机会。见到刘邦时,她没像其他妃嫔那样争着献媚,只轻声说:“昨夜妾梦到苍龙踞吾腹。”(《史记・外戚世家》)刘邦一听,心里大喜:“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 当晚便宠幸了薄姬。
谁也没想到,就这一次,薄姬竟然怀孕了。十个月后,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恒。可生下儿子后,刘邦又把她忘了 —— 他忙着和项羽打仗,忙着宠爱戚夫人,连刘恒的满月酒,都没亲自来。薄姬没抱怨,只是安安静静地在冷院里抚养刘恒,不争不抢,也不跟其他妃嫔来往。
刘邦称帝后,后宫里最风光的是戚夫人,最有权的是皇后吕雉。戚夫人想让刘邦废了太子刘盈,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闹得满城风雨;吕雉则忙着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戚夫人恨得咬牙切齿。而薄姬,因为 “太不起眼”,反而成了 “透明人”。
刘邦去世后,吕雉终于爆发,把戚夫人做成 “人彘”,杀了刘如意,还把刘邦其他宠妃的儿子一个个害死。可她看薄姬母子时,却没下狠手 —— 一来薄姬从没跟她争过宠,二来刘恒被封为代王,封地在偏远的代地(今山西大同),远离政治中心,对她没威胁。《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薄姬跟着刘恒去了代地,日子过得清贫却安稳。她没教刘恒争权夺利,反而教他 “节俭”“隐忍”—— 刘恒穿粗布衣服,宫里的窗帘不用绣花的,连修建宫殿都尽量简单。母子俩在代地待了 15 年,从不参与朝廷纷争,却在暗中赢得了大臣们的好感 —— 大家都知道,代王刘恒仁厚,代王太后薄姬善良,跟吕雉完全不一样。
公元前 180 年,吕雉去世,吕氏家族想发动叛乱,被大臣们联手平定。接下来该选谁当皇帝呢?太子刘弘是吕雉立的,大臣们不信任;刘邦的其他儿子,要么死了,要么太荒唐。这时候,有人想起了远在代地的刘恒。
大臣们商量:“代王刘恒是高祖的亲儿子,仁孝宽厚;他的母亲薄姬,性格温和,家里没什么势力,不会像吕雉那样专权。”(《汉书・文帝纪》)于是,大臣们派人去代地,迎立刘恒为皇帝。
刘恒接到消息时,还以为是陷阱,薄姬却劝他:“大臣们既然选你,定是看重你的仁厚,去看看也好。” 刘恒带着薄姬回到长安,登基成为汉文帝,薄姬也从代王太后,变成了西汉的薄太后。
成为太后的薄姬,依然保持着低调。她从不提拔自己的娘家人,只给魏氏宗族一些赏赐,《汉书・外戚传》记载:“薄太后母家魏氏,亲蚤卒,诏复魏氏,赏赐各以亲疏受之。” 她还劝刘恒要 “休养生息”,不要轻易打仗,减轻百姓的赋税 —— 这些建议,为后来的 “文景之治” 打下了基础。
有一次,大臣们想给薄太后的弟弟封爵,薄太后不同意:“当年吕雉就是因为封吕氏族人,才闹得天下大乱,我不能学她。” 直到刘恒去世,薄太后都没干预过朝政,只在宫里养老,偶尔教导孙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
公元前 155 年,薄太后去世,享年 60 多岁。她临终前留下遗诏:“葬南陵,因其山,不起坟。”(《史记・孝文本纪》)意思是把她葬在南陵,顺着山势建墓,不用堆高大的坟丘 —— 这跟吕雉的高坟大墓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体现了她一生节俭的作风。
薄太后的一生,看似充满 “偶然”:偶然被刘邦宠幸,偶然生下刘恒,偶然躲过吕雉迫害,偶然成为太后。可这些 “偶然” 背后,是她的 “必然”—— 她不争宠,所以没被吕雉记恨;她教刘恒仁厚,所以大臣们愿意选刘恒当皇帝;她不专权,所以能善终,还赢得了历史的好评。
《史记》评价她:“薄太后后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汉书》则说她 “孝景即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五年,崩”——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 “尊” 字,道尽了她在西汉皇室的地位。
薄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充满纷争的世界里,低调不是懦弱,隐忍不是认输,有时候,慢慢来,反而能走得更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