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5 21:57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严重的决策失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

有时候吧,真觉得这片土地好像有什么躲不过的命数,谁都想把事儿干好,结果捅出大篓子的,偏偏就是那些最聪明,最替天下操心的人,今天聊三个事,刘秀放胡人进来,唐玄宗搞藩镇,明宣宗关上大门禁海,这三件事放一块儿,差不多就能把中国历史上那种动不动就来一回大动乱的规律给说明白了,好像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有这么一出。

刘秀当皇帝那会儿,绝对算老实人里的头一份,光武帝嘛,最会收买人心,讲究个仁义,自己辛辛苦苦打了十二年天下,把汉朝的旧地盘都收回来了,铜马军那么大的势力打赢了也不杀,反倒封官给钱安抚人心,匈奴、鲜卑、乌桓跑来投降,他大手一挥全都接纳,划出大片土地给他们住,意思很明白,你们自己养活自己,就别来中原抢东西了。

短时间里看这招真管用,换来几十年安稳日子,可问题是,等人家缓过劲来,人也多了,兵也强了,南匈奴就南下了,鲜卑也跟着掺和,乌桓也开始闹事,刘秀死了没几年,边境又是一团乱麻,曹操北伐去救火,好不容易压下去了,结果到了晋朝,八王之乱自己家里先打起来,北方没兵守着,那帮被放养了几百年的民族一看机会来了,一窝蜂全涌进来。

五胡乱华,几千万汉人流离失所,整个文明几乎倒退,有人说直接倒退了三百年,这事儿你能全怪刘秀吗,也不能全怪,可那个因,确实是他种下的,你给了土地给了资源给了时间,本以为是善意,实际上是给后人挖了个天大的坑,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生存面前,仁义也得有个底线。

唐玄宗那一波操作,给节度使加码,边疆的节-度-使,本来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军官,负责防御外敌,结果他怕边境不稳,干脆把权力全放下去了,军权、财权、民政权一把抓,刚开始那几年确实挺好,士兵有饭吃,边境防线也稳固,大唐天下看着风光无限,可权力这东西,你挤牙膏一样挤出去容易,想再收回来可就难了。

安禄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胡人将领,被宠得跟亲儿子一样,封官封地,手里管着好几个州的军政财政,攥着二十万大军,整个唐朝中央军加起来才多少人,安史之乱一打起来,长安说丢就丢,大唐一下子就从盛世的顶峰摔进了地狱,后面不管怎么修修补补,中央再也没有了绝对的权力,节度使一个个都变成了地方上的小军阀,朝廷下个命令根本没人听,还得反过来请示人家自己地盘上的事怎么处理。

历史学家都说唐朝亡于藩镇,其实就是亡在了权力失控上,唐玄宗当年只是想让边疆稳一点,结果中央集权的口子一旦撕开,就再也补不上了,最后朱温逼着唐哀帝禅位,大唐就这么没了,后面是五代十国,又割据了半个多世纪,帝王的善意,往往最后都成了帝国的毒药。

明宣宗朱瞻基,怕海上的倭寇,干脆就不让出海了,一纸禁海令下来,就把一个大国结结实实地锁在了陆地上,你想想他爷爷朱棣那会儿多有气派,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七次下南洋最远都到了非洲东海岸,明朝的舰队那时候在世界上是老大,西方人还在那儿摸索着画航海图呢,咱们的大船一艘就能装几百人拉着瓷器丝绸香料到处跑,结果到了朱瞻基这儿,觉得下西洋没啥用,又费钱又麻烦,不如封起海来安安稳稳养民。

理由说得也挺高大上,为了防倭寇,为了防走私,说白了,就是怕事,怕担风险,这禁海令一出来,谁也别想出海做生意,郑和的船队就那么废了,造船的技术也跟着塌了,繁华的港口也冷清了,中国从世界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台下看戏的观众,要是那时候不禁海,说不定十六世纪的工业化就在咱们这儿先开始了。

可惜啊,自己把自己锁在了岸上,眼睁睁看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这些国家出海满世界抢地盘,清朝更是把这套禁海的思维学到了骨子里,彻底闭关锁国,最后等人家的大炮军舰开到家门口了,鸦片战争这口锅,其实明宣宗得背上一半,一个国家的封闭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是从一个“怕”字开始,怕接触,怕变化,怕失控,中国被动挨打三百年,那道禁海令早就注定了。

这三件事儿,病根都一样,怕乱,想求稳,刘秀怕老打仗就放胡人进来,唐玄宗怕边境不稳就给藩镇分权,朱瞻基怕海上出乱子就直接禁海,历史这东西只看规律,你越是怕出事,就越是会出大事,短期看,这些政策都有效,刘秀时的东汉,唐玄宗的盛唐,朱棣的明初,哪个不是安稳繁荣。

可把时间线拉长了看,你当初压下去的那些风险,最后全都变本加厉地爆了,最可怕的还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是把这个错误的决策一直坚持下去,明朝的禁海令一封就是两百多年,唐朝的藩镇制度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再也没能改过来,东汉的放养政策最后变成了胡汉混居的定局,这种路径依赖比一时的错误更要命。

看清这背后的代价,这三次决策,都是善意导致的失败,刘秀想要和平,玄宗是出于信任,朱瞻基是为了安定,没有一个人是想害这个国家,可结果就是害了这个国家,一个不作恶的人,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国家治理最大的教训可能就是,任何只求眼前稳妥的政策,一旦脱离了长远的战略,最后一定会导致更大的不稳。

刘秀没算到民族力量的累积,唐玄宗没算到权力的滥用和惯性,朱瞻基没算到科技和贸易会彻底改写世界格局,他们都低估了时间的力量,时间能把一时的方便,变成永久的灾难。

历史就是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在很多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是开放还是封闭,是集权还是分权,是稳增长还是防风险,历史就在那儿提醒我们,“怕”本身不是一种策略,仁义得有边界,信任得有机制,稳定是靠活力而不是靠封闭。

刘秀、唐玄宗、朱瞻基,他们错的不是个人愚昧,而是人性里那种图省事的惰性和体制的惯性,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去骂哪个古人该死,而是让我们自己警醒,再聪明的决策。

如果没有底线思维,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这三个决策看着是个人判断,其实是几千年政治文化的一面镜子,既照着过去,也照着现在,每一次你觉得是为了求稳而做出的退让,可能就是下一次大动荡的开始,这就是历史翻来覆去想要告诉我们的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严重的决策失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