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5 21:56

中原大战前梁汝舟劝阎锡山不要反蒋,阎锡山道:老蒋会放过我吗?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晋系军阀阎锡山麾下对于蒋介石的态度,其实是分常两派,其中一部分人坚定的支持阎锡山反对蒋介石,而另一部分人责认为目前也山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蒋介石对抗。很多人劝阎锡山谨慎行事,其中梁汝舟就曾在阎锡山面前透陈利弊,力劝阎锡山三思而行。二在阎锡山听完梁汝舟的话后,只是问道:如果我交出兵权,你觉得老蒋会放过我吗?

旁观者清梁汝舟此时作为阎锡山的行营主任,他的职业生涯和阎锡山的山西政权紧密相连。既然阎锡山下定决心要和蒋介石抗争到底,那么作为麾下之臣,他也只能尽力去做。
梁汝舟非常清楚,阎锡山反阎胜利,关键在于东北地区的张学良态度如何。此时,东北军少帅手握近40万兵力,在山海关之外虎视眈眈,他加入哪一方,就会直接改变局面。

然而,当梁汝舟作为特使在东北和张学良方面进行交涉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蒋介石的特使吴铁城等人花费50多万元在东北地区收买人心,为张学良举办生日宴会,如此比较,相形见绌的梁汝舟等人心中只能涌现出强烈的无力感。
众口难辩而此时,在阎锡山阵营中,并不仅仅是梁汝舟一个人反对阎锡山和蒋介石分庭抗礼,作为跟随阎锡山起家的另一位重要幕僚人物,赵戴文也非常坚定的反对阎锡山和蒋介石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为了对阎锡山进行规劝,赵戴文从南京回到山西,他的身上还带着临行之际蒋介石写的一封亲笔信和一笔大额资金。此时的蒋介石也不想过多树敌,但凡阎锡山能够接住台阶,彼此脸面也能保得住。

从赵戴文的视角看来,蒋介石从黄埔发迹,一路北上北伐,建立南京政府,代表的是统一国家,而此时阎锡山以一地之力进行反蒋,无疑属于造反行为。赵戴文的人实际上更像一个传统士大夫,在近代时期的转型,他们身上还保留着非常浓厚的传统士大夫思想,所以在他们的视角看来,阎锡山的行为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的,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阎锡山麾下,像梁汝舟和赵戴文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阎锡山麾下还有一位叫作杨兆泰的谋士,也认为阎锡山反蒋是不可取的,然而就在他北返劝说阎锡山的途中,因忧心过度在保定突发脑溢血。

病榻上的杨兆泰仍不忘托人转告阎锡山:“内战不能打,如果打,吃亏的一定是总司令(阎锡山)。”无论是梁汝舟、赵戴文还是杨兆泰,他们可能在考虑当时和视角上跟阎锡山并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看法已经代表了在晋系内部并没有就反对蒋介石这一问题上达成真正共识,中原大战的发动更多的是阎锡山作为主要代表的军事团体的自我膨胀。
朽木难雕也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对于阎锡山阵营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行为也颇感无奈。在一开始的时候,在东北军内部像张作相等老派人物还是更加倾向于联合北方的晋系一起对抗南方的蒋介石的,但是一直到最后中原大战结束的时候,晋系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的变现实在是让人失望。

而张学良也从一开始对阎锡山阵营的同情转变为支持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中原大战中,作为最重要砝码的张学良,他所代表的东北军没有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没有东北军入关支持,阎锡山阵营的失败最终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中原大战的最终结果就是阎锡山阵营最终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冯玉祥的几十万西北军一下子四分五裂,阎锡山拼命保住部队,而自己只能跑到大连躲避风头。

在这场大战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一直在关外观望的东北军张学良,他以当时如此年轻的年纪能跟这样一群老狐狸的博弈中有这样的收益,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在阎锡山寓居大连期间不知道他是否对于自己在这场大战中的得失是否进行了一番考虑,非常有意思的是,等到阎锡山再次回到山西的时候,当初麾下那些反对自己反对蒋介石的人基本上都被剥夺实权。可能在阎锡山的心中想来,就是因为这些人的不同意见导致在整个晋系内部心不齐而分散了晋系整体的精力,这才会导致自己在和蒋介石的斗争中陷入下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原大战前梁汝舟劝阎锡山不要反蒋,阎锡山道:老蒋会放过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