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翁万戈:将183件国宝无偿捐美国,捐回祖国却要450万美元
翁万戈是清朝大官翁同龢的第五代孙子,翁同龢当年是同治和光绪两皇帝的老师,还中过状元,当过宰相。翁家从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那辈就开始收集古籍书画,翁心存是道光和咸丰两皇帝的老师,家里穷的时候在藏书阁打工,慢慢学会鉴赏古物,就开始攒书。翁同龢继承了这个爱好,花大把钱从古玩市场买字画古籍,像是那幅著名的《长江万里图》,1875年他听说市场上有一幅长16米的山水画,就直接扔下饭碗跑去买,花了400两银子,本来是打算买房的钱都挪用了。
翁万戈原名叫翁兴庆,1918年出生在上海,两岁的时候就被过继给翁同龢一支,因为那支没后代。家里规矩严,他小时候不知道这些藏品在哪儿,直到他30岁才真正接手。1936年他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学工程,1938年抗日战争打起来,他就去了美国普渡大学,继续读硕士。1948年回国,那时候家人已经搬到天津,他接了藏品,可没多久天津局势乱,他怕战火毁了东西,就打包海运到美国。那些年他在美国定居,入了美籍,工作是做纪录片导演,拍过《中国佛教》这样的片子,还拿过奖。他自称不是收藏家,是守藏家,就是守护祖先留下的东西。
2000年的时候,翁万戈决定把翁氏藏书卖回中国。这批书有80种542册,包括宋刻本11种、元刻本4种、明刻本12种、清刻本26种,还有27种名家手抄本,是晚清九大私藏之一。他没公开拍卖,坚持只卖给国家机构,开价450万美元。那时候汇率算下来约3600多万人民币。他联系亲戚在天津放风,嘉德拍卖行听说后去美国找他,谈了条件。消息传到国务院,好几家博物馆抢,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都想拿。翁万戈说谁先凑钱谁拿,上海图书馆动作快,2000年3月成交,把书运回上海,花了三年整理,2003年开始对外展出。
可十八年后,2018年7月28日,翁万戈百岁生日那天,在美国莱溪镇的家宣布,把183件藏品无偿捐给波士顿美术馆。其中有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4件织绣。最出名的就是那幅王翚的《长江万里图卷》,清代画家画的长江全景,长16米多。还有王翚和焦秉贞合作的《安歧像》卷,画的是盐商安歧的肖像和园林。波士顿美术馆中国藏品本来强在宋元早期,这次捐的填补了晚期书画的空白。翁万戈说,他来美国第一家去的博物馆就是这儿,有感情,整个人生都和中国书画绑在一起。之后他又追加捐了些,总共235件,到2022年数字化和修复都完成了。
这事一出,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卖书给中国要450万美元,捐给美国却免费?早年上海图书馆买书花那么多钱,现在这些国宝级东西白送外国人,还有人联想到他祖先翁同龢,当年和李鸿章有矛盾,李想买军舰他不批钱,说财政紧张,结果甲午战争败了,签了《马关条约》,丢了国家利益。现在孙子也这样,不顾国家,把文物捐美国。
其实翁万戈不是没给中国捐过东西。1990年他就把翁氏故居彩衣堂无偿给常熟市政府,修成纪念馆。2010年捐给北京大学吴彬的《勺园祓禊图》,因为勺园就是北大旧址。2015年捐上海图书馆47册日记手稿。2018年知道上海博物馆缺沈周的青绿山水画,就捐了《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还有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轴》。2016年捐售南宋梁楷的《道君像》给上海博物馆,收了点钱但不算多。他的侄子翁以钧说,捐回中国在美国要审查,手续严格,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捐。翁万戈自己不在乎骂声,说捐就是捐,别人怎么想都随便。
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末八国联军抢了不少中国东西,流失海外,现在中国强大了,花钱买回不少。可私人藏品不一样,翁万戈的这些是家传,他有处置权。他在美国住了80多年,亲眼见中国乱世文物怎么毁的,怕历史重演。专家季羡林、任继愈他们评价翁氏藏书是国内外图书馆没的珍藏,保存完好就是因为他守护得好。。
当然,国宝出自中国,捐给外国总觉得亏。像大英博物馆有中国文物,人家喜闻乐见,可中国人想,原本是我们的。翁万戈的决定,可能有个人感情,他说波士顿是第一家去的馆,有归属感。也可能觉得美国博物馆更可靠,不会乱来。
因此,文物是全人类的,但有祖国。翁万戈的做法,让人反思怎么平衡私人权利和国家情感。对中国来说,流失文物回归是心愿,花钱买也行,无偿捐也行,总比毁了强。未来中国文物保护更专业,或许更多海外藏品会回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