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 “隐藏爱好”,穿汉装当文人、扮渔翁,不做皇帝爱 “演戏”
都说是雍正皇帝是工作狂,天天批奏折到后半夜,脸总是绷着,手段还强硬。可谁能想到,这位爷私底下竟是个 “角色扮演” 爱好者?这可不是瞎编,故宫里藏着一大堆《雍正行乐图》,就是铁证。翻开这些画,你能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雍正,跟平时那个严肃帝王比,简直像两个人。
你看那些行乐图,雍正穿着宽大的汉族文人袍子,坐在书房里,手里不是拿毛笔,就是摸古琴。他还模仿古代文人雅士的姿态,一会赏月,一会看书,一会又站在瀑布边发呆,玩得不亦乐乎。
这哪是皇帝,分明就是个痴迷汉文化的读书人。要知道他是满族皇帝,能这么喜欢儒家那套,还特意画出来,足见他对汉文化是真推崇。
除了扮文人,他对田园生活还特有执念。好几幅画里,他干脆换上蓑衣,戴上斗笠,坐在小船上假装钓鱼。那姿势,那神态,眯着眼盯着水面,活脱脱一个看淡风云的老渔翁。
有时候他还让画师把自己画进山水里,成了个采菊花的隐士,背景就是南山,透着股 “悠然见南山” 的意境。
他一个住在紫禁城里的人,天天处理的是国家大事,心里却装着 “渔樵耕读” 的梦。画里的他,手里捏着菊花,站在田埂上,哪有半分帝王的架子,倒像个只想过安稳日子的普通人。
为啥雍正要这么 “演”?这里面门道可深了。这些画大多是在他处理政务压力山大的时候画的。你想啊,他每天要批几十本奏折,有的奏折写得又长又绕,脑子都快炸了。
换个身份,在画里当个闲人,不用想朝政,不用管纷争,可能是他独有的解压方式。毕竟当皇帝没那么容易,总得找个地方松口气。
当然,政治上的考量也不能少。他是满人皇帝,清朝刚入关那会,不少汉族知识分子心里还不服气。
他穿上汉人的衣服,扮成汉族文人,也是在向天下人表态:咱们文化上是一家人,我懂你们的喜好,别跟我见外。这样一来,能慢慢拉近和汉族读书人的距离,稳固自己的统治,这步棋走得挺聪明。
这事不光咱们中国人知道,当时在宫里服务的西洋画师郎世宁也看在眼里。
郎世宁在给家里的信里提过,说中国的皇帝有个特别的癖好,喜欢让画师把他的脸 “P” 到各种画里去。在西方君主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哪有国王把自己画成普通人的?可雍正不管这些,他就想画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不仅仅是穿个衣服摆个姿势,还要求把自己整个融入到山水画的意境里,追求 “天人合一” 的感觉。画里的他,要么站在松树下,要么坐在竹亭里,和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看着就特别自在。
他儿子乾隆也继承了这个爱好,但爷俩风格完全不一样。
乾隆的cosplay张扬多了,他把自己画成菩萨,画成勇猛的蒙古猎人,恨不得告诉全世界 “朕就是天下的主宰,文武双全,神佛附体”。乾隆的表演,更多是权力的展示。
雍正就内敛得多,他的 “演戏” 更像是个人的、私密的精神追求,侧重的是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向外炫耀。他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在摆样子,只是想在画里做回自己。
所以说,这些行乐图不单单是几张皇帝的艺术照那么简单,它们是打开雍正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在那个刻板、严苛的皇帝身份之下,藏着一个渴望自由、向往闲适的灵魂。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