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千金为共和”:武昌起义元勋刘公的“革命输血”路
刘公(1881—1920),原名耀瑸,字仲文,湖北襄阳东津新区东津镇上洲村人,其家族为清末襄阳的巨富之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亚同文书院,后入东斌学堂学习军事。1905 年,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和黄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捐助巨资出版《民报》,以宣传革命。刘公纪念馆雕像
1907 年,刘公在日本同居正(湖北武穴人)、孙武(湖北夏口人)等创建共进会,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其目的是从军队入手,在军队中秘密开展起义准备工作,并确定了长江八省的都督,其中“刘公为湖北大都督”。1909年,共进会总部迁到湖北武昌,刘公被推举为会长。为筹措起义经费,刘公给家里写信,谎称“顷蒙清廷驻日本武官保举,为吾捐得一实缺道台,急需白银8000两。”刘家信以为真,很快汇5000两白银到汉,随后又汇3000两。这些钱都被用于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
刘公
早在1908年,湖北新军中就建有秘密反清革命组织,到1911年1月更名为文学社,选举蒋翊武为社长,半年间其“声势几达湖北全军”。
蒋翊武
共同的革命目的,促使文学社和共进会逐渐走向联合。经过多次协商,1911年9月14日(辛亥七月二十二日),双方代表在武昌雄楚路10号刘公寓所开会。因刘公的父亲在清廷度支部当差,所以寓所门上有“度支部刘”四个字,在这里开会相对安全。为了联合,刘公宣布“本人以大都督名义,甘愿当众放弃。”会议最终决议,“取消两团体名称,同以湖北革命党的名义同清朝反对势力拼搏”。
孙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公担任起义总指挥部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后,又出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处总监察,参与拟订《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1913年二次革命时,刘公通电反袁,袁世凯死后,任总统府高等顾问。1917年护法运动兴起,他返回襄阳召集旧部组成护法军。1920年刘公病逝于上海。
1922年,大总统黎元洪追赠刘公为陆军上将。1928年,湖北省政府公葬刘公于武昌伏虎山。1956年,其墓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书目】
1. 徐彻《黎元洪》
2. 刘发慧《刘公轶事》
3. 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感谢关注、点赞、留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