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书王宪:一个出生时有武将把门的奇人
王宪,字维纲,号荆山,东平梯门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王宪生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据传说,其出生时,两武官从他家门口路过,碰巧赶上天降大雨,两人遂到其大门两边躲避。恰在此时,王宪降生。有相士听到此事,观此相貌后,言此子出生即有武将把门,将来当为忠臣良将,贵不可言,必成大器。
王宪幼年即非常聪慧,父母后送他到东平龙山书院读书。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宪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因从小生于民间,非常体谅百姓疾苦,在任河北阜平、河南滑县知县期间,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扶正祛邪,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被当地百姓称为“王青天”。弘治七年(1494年)奉召拜为御史,不畏强势,秉公理政,奉旨巡按苏、松等郡时,对一些倚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之贪官污吏及地方恶霸进行严惩,深受朝廷赞赏。
正德初年(1506年),晋大理寺丞,制订朝纲。正德五年(1510年),辅佐皇帝铲除了谋反太监刘瑾等人。正德七年(1512年)迁右佥督察御史,负责清理甘肃屯田事务,率军民及地方官员,一边发展生产,一边构筑防御工事,训练兵马,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后晋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今太原)抵御外寇入侵时,亲率五千老弱病残之军,击败数万来犯之敌。据传说,王宪当时苦思破敌之策,夜不能寐。一天晚上,王宪秉烛思虑之际,恍惚之间,营帐中走入一白胡子老人,王宪遂问老人为何而来,老人说为了你焦虑之事而来。王宪恭敬请老人上座,请教破敌之计。老人说,你明天只许按时出战,我自请家中儿郎助你。王宪醒后,方才发现是一梦。
第二天,王宪按老人所说,按时出兵,两军对垒之际,忽然狂风大作,直吹向敌阵,大批铁头蚂蚱向丢军蜂拥扑去,瞬间让敌人双眼迷失,不能视物。王宪趁机号令军兵出击,打破敌军。这就是传说中“铁头蚂蚱助阵”的故事。次日晚上,王宪又梦到白胡子老人,老人言其子孙帮助其打败了敌人,但其子孙衣食没有着落,希望王宪能帮助解决。王宪感念铁头蚂蚱帮助,但又不忍心伤害百姓,遂允诺让这些蚂蚱到其死后御赐林地中为生。后王宪林中果然铁头蚂蚱成群,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因御敌有功,皇帝荫封一子锦衣,享百户俸禄,同时升为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因王宪具有军事天赋,又改任兵部左侍郎,在处理京城附近匪盗叛乱事件中,与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果断将匪盗捕之,及时平息叛乱而功绩显著,又荫封一子锦衣百户。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南征平息朱宸豪(朱元璋十七子朱权后裔)南昌起兵反叛朝廷时,命王宪率户、工、兵三部侍郎各一人随驾督理军储,负责军务及后勤。王宪督理有方,南征军队装备精良,武器粮草充足,士气高涨。深受武宗赏识,封一子锦衣百户。正德十六年(1521年)一月,武宗下旨,命王宪取代王琼升为兵部尚书。
世宗继位(1522年),当朝天子皇权分衡,王宪因遭给事中史道弹劾被罢免尚书之职。嘉靖四年(1525年),边关告急,战事吃紧,朝中众臣推举起用王宪,嘉靖皇帝任命王宪、邓廷璋为三边总制。王宪率部将王宰、史经及众军多次击败边寇,皇帝亲颁御旨表彰。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犯境,王宪调兵遣将,命总兵郑卿、杭雄、赵瑛等将士分据要害,又命都指挥卜云迂回敌后,断其归路,入犯之敌在青羊岭一带遭惨败。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马匹、骆驼、军械器物无数,嘉靖帝大喜,加封王宪太子太保,并赐封一子为湖广汉阳知府。至此,已三荫封锦衣百户。
因王宪上奏朝廷重臣在陕西织花绒谋取利益,请求皇上制止并严惩,又因九庙落成,在请佛家主持是否合礼仪时而得罪一些官员,但受到了士大夫等多数重臣的赞同。后来,张璁、桂萼奏请皇帝启用王琼为总制,改王宪为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都察院印。
不久,朔州军情告急,嘉靖帝推王宪为总督,宣旨时,王宪推辞,言刚入中台未几,为何急催领兵御敌?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王宪谎称有病而抗旨,圣上将宪总督罢免。但未隔几日,嘉靖皇帝追念王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心耿耿,重新召王宪回京任兵部尚书。元朝后裔小王子、俺答率军入侵,王宪调集兵马,对其进行围追猛打,小王子军队望宪旗闻风丧胆,狼狈退兵。
王宪任兵部尚书期间治军有方,制订了全面、详细的军队防御、训练、发展规划,并逐条奏明皇上恩准。在军队维护内地稳定和边境防御等军务安排恰当、部署条理的情况下,又命立京营分伍操练兵法(此军队训练方法延续至今),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要求所有将领不得在府内办理军务、擅离军营、规避训练,皇帝对此大加赞赏。明朝旧制,军功奖赏规定明确,分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等类,但滥冒者愈来愈多。针对这些情况,王宪对军功轻重大小之差,结合永乐、正德期间行赏之别,又进一步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奖惩分明,使功者有其得,并建立档案,记录在册。
另外,王宪在建章立制、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素质等方面编制了多项规章,全部纳入《会典》,成为定式。除外,王宪还经常巡按督团营练,掌控军队训练情况。在西番诸国向朝廷进贡问题上,称王号者多达百余人。为沿旧的习惯以防不测,王宪与礼部大臣夏言向皇帝奏言,只限国王一人,限定贡期、人数进京,帝予以采纳。
嘉靖十年(1531年),皇帝加封王宪为勋柱国、光禄大夫,追封三代皆如其官,三代妣皆封一品夫人,领正一品俸禄,世袭锦衣卫指挥使。
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月,大同兵变。王宪奏明皇上,提议首乱当诛,余宜遣散。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王宪之内弟)力主调兵剿杀,王宪不好再坚持。但围城数月未能攻下,恰逢北寇入侵,急于派将士防御边关,不能再派兵攻打大同。此时,王宪面见皇帝仍提其奏本,且多数大臣支持王宪的观点,嘉靖帝大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依王宪之见,很快平息叛乱。
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王宪高龄,奏明朝廷,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恩准。“命有司月给薪,岁给役,以示优礼。”下旨所有待遇不变,致仕还乡。嘉靖十八年(1539年)五月,王宪病逝,时年七十三岁,皇帝闻后震悼,下旨赠“少保”、谥“康毅”。命工部敕造其茔(即东王林——王宪墓)。并遣本布政司上官分守东、兖道右参政张皋颁发谕祭圣旨,圣旨曰:“卿已高年宿望,台省元老,出入累朝,险夷一致,嘉名茂绩,简在朕心,兹焉云亡,倏临首七,追惟往勋,谕祭载颁,灵奕如存,庶克歆享。”
王宪为官四十余年,历经明代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皇帝,三次遭弹劾罢免,三次皇帝下谕旨重新任用,官至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为明朝统治呕心沥血,实乃忠臣良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