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年,上苍给过他一次绝佳时机,可惜让他错过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橘子编辑|橘子
《——【·前言·】——》
李自成闯入紫禁城,崇祯帝自缢。城内断壁残垣官员溃散,李自成登基成为“大顺皇帝”。就在这短短数周时间,他握住了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未能稳固权力核心,未能掌控山海关这一枢纽,将胜机轻轻错过。
疾风骤起,北京城下的胜利太快1644年,陕西西安,李自成改元永昌,自称大顺皇帝。前一年,他已经拿下潼关、洛阳、西安,一路从关中横扫而来。大明朝廷内外交困,中央调度已然失效,地方督抚各自为政,战线分崩。
春三月,李自成东出潼关,调兵十万,战马披甲,旌旗高悬。山西境内,宁武关、代州、太原一线防线先后溃败。太原总兵孙传庭曾是明末名将,但此刻兵力已残、粮草告急,连日苦战后突围南下。汾河水边尸横遍野,残军退无可退。
李自成没有停,继续向北推进。四月初十,进军保定,沿途百姓争相送粮迎军,许多地方守军干脆不战而降。所过之地,“三年免粮”之政广而告之,大顺军纪整齐,远胜明军流寇。
北京开始震动。崇祯帝数次登高望北,皇城四周连夜调兵。内库金银紧急分派,兵部仓促征调山西、河南各路残兵,无济于事。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军心已散,朝堂已空,最后的防线名存实亡。
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大顺军抵达北京城下。守将李建泰弃城逃走,开门投降者不计其数。中午时分,李自成站在紫禁城午门城楼,长安门、承天门早已人声嘈杂。崇祯帝披发仗剑登煤山,坐观京城火光。
至此,明朝灭亡。大顺军一战定鼎中原,李自成进驻故宫,重开朝政。
登基那一刻,他掌握了一个王朝的全部筹码。文武百官,一半出逃,一半观望。内城百姓尚未从易主的惊惧中恢复,外城却已风传“大顺皇帝大赦天下”。
短短几日之内,李自成接连下诏,宣布免除三年田赋、恢复市井商铺、整顿街道治安。大顺朝迅速建立尚书省、六部系统,设置巡抚与总督,模仿明制,急速推进治理。
但越快的推进,越难掩盖权力基础的虚空。北京虽大,却无法支撑他真正稳住天下。
他太快地拿下了这座城,却没时间吸纳文官系统。原有明朝基层体系已在混战中土崩瓦解,新的大顺体系尚未建立。军中将领多为起义旧部,缺乏行政经验,且分派利益严重。多数高级文官并未投入新政,或装病,或潜逃,或静观其变。
李自成此时若能抽出兵力,向东北方向施压山海关,或派重臣前往谈判争取吴三桂支持,局势仍可能出现转机。但他选择留守北京,调集兵力守卫城内,错过了最宝贵的战略窗口。
山海关动荡,李自成失去真正的敌人是谁北京城陷落第七天,山海关传来急报。驻防要将吴三桂请求朝廷指令,应否归顺大顺新朝。李自成派出使臣携敕令前往安抚,并许以高官厚禄。此时山海关仍未落入清军之手,吴三桂态度模糊,既未明确拒绝,也未完全接受。
事情突变出现在一封家书。
吴三桂家眷原本住在京中,李自成军入城之后,部分部将擅自查抄其府第,掳走财物,甚至有侮辱之事。消息传回,吴三桂勃然大怒,随即转投清廷,秘密派人联络清摄政王多尔衮,请求清军入关。
此事传至李自成耳中,他并未立即判断出形势逆转的严重性,而是命部将刘宗敏领兵前往山海关方向,但已晚。多尔衮带八旗精骑南下,与吴三桂部会合,直扑大顺前锋。
一片石战役爆发,大顺军前锋全线崩溃。吴三桂与清兵联手,凭借地形阻截、骑兵突袭,将大顺军击溃于关前。李自成只得亲自带兵出征,调集主力赶往援救,但已难挽败局。
从山海关战役爆发到大顺军全线溃败,时间不过十日。清军迅速突破长城防线,直逼京畿。李自成回撤途中,大量兵员逃亡,军心浮动。刘宗敏部败退保定,张献忠亦未响应。
这时的大顺朝廷已名存实亡,宫廷内斗激烈,官员缺乏协同,军队更无体系可言。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带残军回到北京,但局势已无法扭转。清军已抵城外,吴三桂督兵封锁西路,大顺守将多有动摇。仅两日后,李自成弃城南逃,路线直指西安。
仅42天,大顺帝国从登基到丧城。吴三桂的一封怒信,多尔衮的一次东进,击穿了这段仓促拼装的政权。李自成在北京的胜利来得太快,而清军的反扑更快。如果说崇祯亡于无援,李自成亡于错判,则吴三桂选择清军,则是将一个临时胜局彻底打破。
他本有机会控制山海关,也有空间整肃朝堂。但他选择留守,选择自信于“民心所向”,选择继续在首都推行政策,却未看到北方关隘失控的那一刻,已为他敲响了命运的丧钟。
撤回西安,一线翻盘彻底断裂弃城那天是农历四月二十八,京城南门洞开,李自成骑马亲率残军南撤,甩下满城未定的新政与民众。百姓沉默围观,有人泣,有人逃。他的战鼓在雨夜中远去,风声遮不住甲胄杂响。城门缓缓关上,北京彻底告别大顺皇帝。
西安,是他起家的地方。他以为那里还有根,还有底盘,还有退路。但进城之后,他才明白,连西安也等不及了。
军纪涣散,兵员逃散,统领无令,郡县多不服号令。西安城中早无储粮,百姓避居山林,巡逻部队三天不换岗。大顺军回师途中损兵近半,兵将交头接耳,说的是谁还想打,谁想散。
与此同时,清军步步推进。潼关告急,陕北未守,关中被两翼夹击。他派出副将督兵断敌,却调度不畅,失了时机。南路部队绕经汉中入巴山,希望进入四川暂歇整补。但四川局势更乱,张献忠刚离去,川地未稳,各方势力早已自立门户。
他分兵转向湖广,自汉水而下,希望借荆襄熟地为依托,图谋再起。西撤部队未及整顿,南下路线又起波折。沿途州县多闭门拒守,或迎清降将。他命亲军赶路突进,却屡屡遭遇散兵游勇骚扰,几次小战无功反失马匹粮草。
李自成渐渐意识到,天下不是归了清朝,而是四分五裂。清军只是追着他,其余各地根本不管谁称帝。南明自立称臣、地方豪强闭门自保,湖广没有援军,只有空城、野庄和不断南逃的难民。
他看似在退,其实无路可退。
荆州未达,队伍已乱。五月初六,部将提议绕入湖南,他却犹豫不定,路线上频频更改,主将各行其事。最终主力误入通山,山区复杂,地形陌生,补给全断。将士昼夜兼行,饥寒交迫,甚至以马肉充饥,战斗力迅速下滑。
更危险的是消息封锁。外界不知道他在哪,部下也不知将往何处。他带着少量亲卫潜入九宫山,意图从山道绕行进入江西,却彻底陷入深山泥泞。前方是密林险壑,后方是清军追兵与地主武装。他没想到,这里不是战场,却是终点。
九宫山败亡,草莽埋葬王朝残影九宫山地形复杂,悬崖峡谷纵横交错,山民世代自成一方,不受朝廷制约。李自成带的人太少,又没有旗帜,入山后与外界彻底失联。随行者日夜赶路,几乎都脱甲弃马。盔甲沉重,食物无望,他们成了穿着破衣的逃兵。
此地村民警惕心极强,山中本就盛传“有贼首潜入”的谣言。某日清晨,一伙农民在山道发现几名陌生男子,衣着残破却步履有力。其中一人腰间插着龙纹短刀,神情警觉。一老者悄悄回庄,带人围捕,夜间伏击得手。
李自成倒在山道边的乱石中,没有呐喊,没有挣扎。他或许已经知道,自己逃不出去。手下无一幸免,尸体被草草掩埋,衣物与兵器被村民私分。
消息传出,清军赶到时,尸体已难辨真假,只余破靴碎甲。战报照例上呈,书写简单冷漠:李自成于通山县九宫山遇袭,身亡,尸首无存。
就这样,曾拥数十万大军、攻入紫禁城的“大顺皇帝”,死在荒山野岭,无朝臣、无墓志、无哀悼。胜负已定,史册翻过。他未能改变历史,连退场都不完整。
他那年三十九岁,进京四十二天,亡国一年有余,生死在山村无人知晓,如浮光一梦,迅速收场。
后世有人说,他若多撑十日,清军未稳,南明可救,天下尚可争。但这一切都未发生。他只在那年春天短暂站在权力顶点,随后被潮水拍打、碾压、吞没。
历史不等人,胜者书写,败者消失。他曾有机会,一次又一次。但他每次都错过,错在犹豫,错在太快,错在以为自己还有时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