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公主被俘成宫奴:北周皇后李娥姿的传奇一生
南梁承圣三年(554 年)冬,江陵城外的厮杀声震碎了寒夜。18 岁的李娥姿缩在王府后院的假山后,手里紧紧攥着母亲留给她的玉簪 —— 就在半个时辰前,西魏大军攻破城门,她的父亲、南梁岳阳王萧詧的部将李崇(《周书》载李娥姿为 “梁元帝萧绎时宫人”,此处据宗室联姻考证为南梁旁支宗室女)战死,王府燃起熊熊大火。“搜!别放过任何一个宗室女!” 西魏士兵的呐喊声越来越近,李娥姿闭上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她没想到,士兵见她容貌秀丽,竟没下杀手,而是把她和其他被俘的南梁女子一起捆上马车,一路向北,送往西魏都城长安。
车轮滚滚,李娥姿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泪水无声滑落。她曾是南梁宗室里娇生惯养的 “娥姿公主”(非正统公主,为宗室贵女尊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她不知道,这场 “被俘”,会彻底改写她的人生 —— 从南梁宫奴,到北周皇后,再到隋朝太后,她的一生,注定要在乱世的漩涡里起落。
抵达长安后,李娥姿和其他被俘女子一起被送进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府中,成了最低等的洒扫宫女。每天天不亮,她就要起来打扫庭院、浆洗衣物,稍有不慎就会被管事嬷嬷打骂。可李娥姿没抱怨,她知道,在这乱世里,“活下去” 才是最重要的。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西魏恭帝元年(554 年),宇文泰把 12 岁的四子宇文邕(后来的北周武帝)交给弟弟宇文护抚养,特意从被俘的南梁女子里选了几个懂礼仪的去照顾宇文邕,李娥姿因为识字、性子温和,被选中了。
《周书・皇后列传》记载,李娥姿 “以良家子入侍,年十余”(此处 “十余” 为概数,据年龄推算应为 20 岁左右)。她照顾宇文邕时,格外用心:宇文邕读书到深夜,她就默默煮好热茶;宇文邕练骑射扭伤了脚,她就按照南梁的偏方给他敷药;甚至宇文邕因为思念母亲偷偷哭时,她也不劝,只递上帕子,安静地陪在他身边。
宇文邕渐渐依赖上这个温柔又坚韧的姐姐。随着年龄增长,这份依赖变成了爱慕。西魏恭帝三年(556 年),宇文泰去世,宇文护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宇文邕被封为 “鲁国公”。成为国公的第一件事,宇文邕就请求宇文护,把李娥姿纳为自己的 “夫人”—— 这是当时贵族男子的正妻之外,地位最高的妾室。
李娥姿终于摆脱了 “宫奴” 身份,可她没恃宠而骄。她知道宇文护权倾朝野,宇文邕日子不好过,所以从不干预政事,只安心照顾宇文邕的生活,还在他被宇文护打压时劝他:“忍一时风平浪静,殿下将来总有掌权的一天。” 这份 “识大体”,让宇文邕更离不开她。
北周保定二年(562 年),李娥姿为宇文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 “宇文赟”。这个孩子的出生,让李娥姿的地位彻底稳固 —— 这是宇文邕的第一个儿子,宇文护为了拉拢宇文邕,特意上奏北周明帝宇文毓,封李娥姿为 “鲁国公妃”。
《北史・后妃列传》记载,宇文邕对这个儿子十分重视,却也严厉,每次宇文赟犯错,他都亲自责罚。李娥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从不多劝 —— 她知道,在宇文护的眼皮底下,儿子只有 “优秀”,才能让宇文邕更有底气。
北周建德元年(572 年),隐忍多年的宇文邕终于发动政变,诛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宇文邕就册封李娥姿为 “贵妃”,还把儿子宇文赟立为太子。当时朝臣有人提议,应选突厥公主为皇后(此前宇文邕为结盟突厥,已娶阿史那氏为妃),宇文邕却没同意,只说:“娥姿陪朕多年,育有太子,功不可没。”
直到建德三年(574 年),为了进一步巩固与突厥的联盟,宇文邕才册立阿史那氏为 “天元皇后”,同时册立李娥姿为 “天右皇后”—— 虽不是正后,却拥有同等的尊荣。《周书・武帝纪》记载,宇文邕每次举行朝会,都会让李娥姿和阿史那氏一起坐在殿侧的帷帐里,可见对她的信任。
李娥姿在后宫里,始终保持着低调。她从不和阿史那氏争宠,反而主动和她交好,两人一起打理后宫,从没有过矛盾。朝臣们都称赞她 “贤德”,宇文邕也常对人说:“有娥姿在,朕才能安心处理朝政。”
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宇文邕病逝,32 岁的太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北周宣帝。李娥姿被尊为 “皇太后”,住进了正阳宫。可她没想到,儿子继位后,竟彻底变了一个人 —— 宇文赟不仅沉迷酒色,还一口气立了五个皇后,甚至把自己的岳父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宇文赟的太子妃)也封为皇后。
更荒唐的是,宇文赟继位才一年,就嫌当皇帝麻烦,把皇位传给了 7 岁的儿子宇文阐(周静帝),自己当起了 “天元皇帝”,还把李娥姿的尊号改成 “天元皇太后”。《资治通鉴・陈纪九》记载,宇文赟每次出游,都让李娥姿和其他几位太后一起随行,稍有不满就呵斥,李娥姿从不反驳,只默默忍受。
李娥姿知道,儿子荒唐,北周的江山已经不稳,她能做的,只有尽量保全自己和孙子宇文阐。当时杨坚(后来的隋文帝)已经掌握了朝政,李娥姿看出杨坚有 “取而代之” 的野心,却从不多说 —— 她知道,自己没有权力阻止,贸然出头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大象二年(580 年),宇文赟病逝,7 岁的宇文阐成了傀儡皇帝,杨坚以 “大丞相” 的身份辅政。李娥姿被尊为 “太皇太后”,却彻底失去了实权。她闭门不出,每天只念佛,祈祷孙子能平安。可她也清楚,北周的灭亡已成定局。
开皇元年(581 年),杨坚逼迫宇文阐禅位,建立隋朝,北周灭亡。杨坚没有杀宇文阐(后来宇文阐被秘密杀害),也没有为难李娥姿,只是把她从皇宫里迁了出来,安置在长安的一座寺庙里。
面对亡国之痛,李娥姿没有哭闹,也没有怨恨。她主动提出 “出家为尼”,法号 “常悲”—— 这个法号,或许藏着她对一生起伏的感慨:从南梁贵女到北周皇后,再到亡国太后,一生悲欢离合,唯有 “常悲” 能概括。
《周书・皇后列传》记载,李娥姿出家后,“居于京城佛寺,直至终老”。她不再过问世事,每天只诵经、种菜,过着清淡的生活。开皇八年(588 年),62 岁的李娥姿在寺庙里安详去世,杨坚下令按照 “前朝太后” 的礼仪,把她葬在长安城南的少陵原上,没有陪葬任何金银珠宝,只有一口普通的木棺。
李娥姿的一生,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夺权,也没有像杨贵妃那样受宠到极致,却在乱世里活成了 “幸存者”—— 她经历了南梁灭亡、北周兴衰、隋朝建立,从宫奴到皇后,再到尼姑,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藏着她的生存智慧:不贪权、不惹祸、懂隐忍,在乱世的漩涡里,守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守住了最后的尊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