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如何失去上海的?一段跨越百年的“分家史”!
在中国城市版图上,上海和江苏的关系堪称最特殊的“母子档”。今天闪亮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历史上曾是江苏的一部分。这段“分家史”跨越近百年,充满了政治、经济和历史的戏剧性。曾经的“一家人”:上海是江苏的宝贝儿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上海只是江苏下属的一个普通地区。隋唐时期,上海地区分属苏州的昆山、华亭等县管辖。那时候的上海,还是以渔业和盐业为主的滨海小县,经济在全国“吊车尾”。
元朝时,上海地区设立了松江府,但仍然归属江苏管辖。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朝。可以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海与江苏始终是“一家人”。
命运转折点:英国人的眼光改变了上海1843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迫使上海开埠通商。这一事件成为上海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英国人选中了黄浦江畔的滩涂地建立租界,清朝官员还暗自嘲笑英国人没眼光。但他们没看懂英国人的算计: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既是天然良港,又能通过长江深入中国内陆,是理想的殖民“前哨”。
租界的设立让上海形成了“一国两制”的奇特局面:一边是拥有独立司法、税收和行政权的租界,另一边仍归江苏松江府管辖的华界。这种二元管理结构为日后上海脱离江苏埋下了伏笔。
经济腾飞:小渔村逆袭成大都市开埠后的上海迅速崛起。到19世纪末,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大港。1910年代,上海外贸占全国一半以上;1920年代,近代工业占全国70%。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租界成为相对安全的避风港,江苏尤其是苏州地区的士绅商贾纷纷携带资金迁居上海,为上海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人才支持。1900年,上海人口已超过百万,成为中国首个特大城市。
经济的腾飞让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感增强。现代上海话逐渐形成,与周边方言区别开来。上海人开始觉得自己与江苏其他地区不同,脱离江苏的想法逐渐萌芽。
军阀混战:江苏浙江为抢上海大打出手上海的繁荣让它成了“香饽饽”,各方势力都想争夺控制权。1924年,为争夺上海,控制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和掌控浙江的皖系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激烈,最终以江苏的胜利告终。但战争给上海周边人民带来巨大伤痛,造成上千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战乱也让上海工商界更加渴望自治,以避免军阀混战的波及。
正式“分家”:上海特别市成立1927年,北伐成功的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上海特别市,直接隶属中央,不再归江苏省管辖。这一决定出于多重考虑:上海是蒋介石的发迹之地,靠近首都南京,税收又高,必须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江苏省曾激烈反对剥离上海,因为当时江苏年财政收入的40%来自上海地区。但国民政府以“租界治权复杂,需中央统筹”为由强行推进。
上海特别市成立时,面积仅494平方公里,约等于现在市区的核心区域。上海县被一分为二:核心区域划归特别市,边缘地带仍留江苏,形成“一城两治”的局面。
最终定型:新中国时期的区划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继续保持直辖市地位。但当时上海辖区狭小,仅有618平方公里,难以保障城市供应。
为解决这一问题,1958年国务院将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县等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面积扩大至6340平方公里,奠定了现代上海的版图。这一调整使江苏不仅失去了上海,还失去了10个县和长江口的主导权。
分家后的江苏与上海:从竞争到协同上海脱离江苏后,两者关系由从属变为平行竞争。1950年,上海工业占比47.1%,而江苏农业占比75%以上,经济结构差异明显。
江苏因失去出海口转向沿江开发,创造了“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奇迹,这实质上是“去上海化”的产业自立。而上海凭借直辖地位,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1990年浦东开发后,成为中国经济龙头。
如今,江苏和上海的关系已从竞争走向协同。
必要的“分家”,双赢的结局上海脱离江苏绝非简单的行政切割,而是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空间投射。一个超大城市需要匹配超地方治理权,经济枢纽必然突破省域框架。
回头看这段历史,当年的“分家”虽然让江苏失去了一个经济重镇,但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却是必要且有益的。如今,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两者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千年前,苏州是上海的“老师”;千年后,上海成了苏州的“跳板”。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有趣的轮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