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年图坦卡蒙陵墓告急!裂缝超承载还怕岩爆,法老沉睡地要没了
1922年霍华德・卡特发掘的图坦卡蒙陵墓,当年可是让全世界疯狂的考古大事,现在却悬了这座3300年的老陵墓,正面临坍塌风险。研究人员查到,墓里岩石裂得厉害,连入口天花板到墓室都有贯穿裂缝,湿度还特别高,壁画不仅掉皮,还长了专门啃壁画的真菌。
要不是看了专家报告,我真没料到这陵墓这么脆弱。
毕竟它当年没遭严重盗掘,出土的黄金面具至今都是古埃及的象征。
想知道它当初多“风光”,得从近百年前的发掘说起。
1907年,卡那封伯爵出钱让卡特在帝王谷发掘,卡特挖了15年,1922年11月才找到陵墓阶梯。
1923年2月打开墓室时,里面的石棺和5000多件文物直接引爆全球关注,光清理这些东西就花了10年。
那时候《泰晤士报》天天报道,“法老诅咒”的传言更是让热度飙到顶点,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一场洪水会给它留隐患?
说到1994年10月那场洪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当时帝王谷下了场暴雨引发山洪,图坦卡蒙陵墓被淹,墓室积水最深超1米。
石壁就是那时候开始裂的,还滋生了真菌。
本来以为洪水过后修修就好,没成想这些问题后来全成了“定时炸弹”。
现在的陵墓:裂缝加真菌,双重打击扛不住现在再看陵墓,问题比当年严重多了。
开罗大学的赫马达教授说,墓里的裂缝已经从入口大厅裂到墓室,还在不断扩大。
雨水顺着裂缝渗进去,把里面的埃斯纳页岩泡得发胀。
我也是查了资料才知道,埃斯纳页岩特别怕水,一受潮就膨胀,一干又收缩,来回折腾下,岩石承受的压力早超了极限。
更吓人的是,这种岩石可能突然“岩爆”就是毫无征兆地爆裂,真发生了,墓墙估计就塌了。
除了裂缝,湿度高带来的真菌也没闲着。
这些真菌会分解壁画里的阿拉伯树胶,那是古埃及人画壁画用的黏合剂。
现在墓里不少壁画已经褪色、掉皮,有些甚至没法修复。
赫马达教授虽然说“短期内肯定不会塌”,但也承认陵墓的保存年限大幅缩短了。
本来这陵墓是按“千年不朽”的标准建的,现在看来,怕是撑不了那么久了。
可能有人会问,风险这么大,就没做预防措施吗?答案挺无奈的,现在针对山洪的预防措施几乎为零。
开罗大学的哈瓦什教授说,陵墓周边的山体本身就有很多裂缝,最长的有15米,随时可能有岩块掉下来砸到陵墓。
他甚至直言“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可现在能做的却很少。
为啥这么难救?岩石特性加没钱,难题一堆
首先还是那该死的埃斯纳页岩。
这种石头在卢克索地区很常见,之前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也因为这石头开裂,后来花了不少钱才加固好。
但图坦卡蒙陵墓空间太小,大型加固设备根本进不去。
想用传统方法加固吧,又怕不小心碰坏文物,所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办法。
其次就是钱的问题。
埃及每年花在文物保护上的钱本来就不多,想给这座陵墓做加固,至少需要800万美元,现在筹到的钱还不到三分之一。
而且这陵墓游客承载量也低,每天只能进200人,门票收入根本不够补贴保护费用,只能靠政府拨款和国际捐赠,可这俩都不稳定。
其实不光图坦卡蒙陵墓,整个帝王谷的皇家陵墓都面临洪水威胁。
但其他陵墓要么规模大,要么岩石结实,保护起来比它容易。
比如吉萨金字塔用的是花岗岩,硬度比页岩高多了,还装了智能震动传感器,现在保存得就挺好。
反观图坦卡蒙陵墓,规模小、岩石差,还藏在山麓地带,一遇暴雨就容易被山洪盯上,简直是“先天不足,后天多灾”。
我觉得这事儿不光是埃及的事。
图坦卡蒙陵墓里的文物,记录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比如墓室顶部的星象图,还帮专家修正了对古埃及太阳崇拜的认知;那些壁画上的祭祀场景,更是研究第十八王朝礼仪的重要资料。
要是这陵墓真塌了,以后再想研究那段历史,就只能看老照片和文献,很多细节可能永远都搞不清了。
现在回头看,这座陵墓从1922年被发现,到现在面临坍塌风险,3300年里它见证了古埃及的辉煌,也扛过了岁月的侵蚀。
虽然现在危机重重,但好在还有干预的时间。
不管是埃及政府多拨点钱,还是国际组织帮忙提供技术,甚至我们普通人多关注一下,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困境,都是在为保护它出力。
毕竟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慢慢消失毕竟,能亲眼看到3000多年前的文明痕迹,本身就是件特别幸运的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