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最强兄弟组合,如果弟弟没有英年早逝,哥哥恐已北伐统一天下
南朝的北伐(35)主笔:闲乐生朱晖义熙六年(410年)五月,气吞万里如虎的东晋战神刘裕却面临一生最大危机。天师道水军从广州杀来,连续占领湘州、江州、豫州,取晋朝半壁江山,暴兵十余万,“舟车百里不绝”,沿江而下,进犯首都建康。东晋战神刘裕爆发惊人毅力,以少量北府兵与天师道大军相持拉锯,同时行以绕后方案。他的方案是:派琅琊内史魏顺之率军从陆路绕道天师道军后方,攻打叛晋投敌的历阳城。魏顺之是早亡的荆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魏咏之的弟弟,并且自己也是建义功臣之一。另外,刘裕又任命自己的中军司马庾悦为都督江、豫之间六郡诸军事、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并以龙骧将军虞丘进为鄱阳太守,二人共同领军从陆路绕道东阳(今浙江金华一带)攻打豫章,以掐断卢循后方粮道。庾悦是颍川庾氏的孑遗、当年被桓玄杀死的原江州刺史庾楷的侄子,建义诸将平定桓玄后,刘裕和刘毅都想请庾悦做自己的司马,以拉拢颍川庾氏与江州势力,而庾悦最终选择了刘裕。所以刘裕这次重用庾悦,也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刘毅在上游的势力。
然而魏顺之让刘裕失望了,他率军偷袭历阳成功后,又遭到叛军反击,魏顺之不顾城内还有晋军,一路逃奔回建康。刘裕大怒,不顾当年与魏咏之的交情,下令将魏顺之斩首。魏咏之虽然早亡,但此人“不以贫贱为耻,亦不以富贵骄人”,在建义功臣中极有人缘,也极有威望。但刘裕为了严肃军纪竟毫不容情。这一下,建义功臣诸人无不震慑,没人再敢贪生怯战不听军令。
另外一边,卢循的方案则是,派船舰从建康顺江而下,攻击京口及沿江城邑,一来指望劫掠些粮草缓解天师道大军的后勤问题,二来也希望展现兵威,以鼓动周边的天师道信徒能够群起响应。然而刘裕早已下令这些郡县坚壁清野,天师道舰队一路寇掠,却基本没有什么收获。
义熙六年(410年)六月,也就是南塘之战后十几天左右,建康朝廷认为局势已经缓解,还是刘裕功劳最大,于是下诏授予刘裕太尉、中书监、加黄钺。太尉属于三公,是一品荣衔;中书监则负责所有诏书的起草审核,是东晋宰相的标配(注1)。再加上刘裕此前的都督诸州及中外军事、扬州刺史、侍中、录尚书事等职务,刘裕便拥有了晋朝最高的朝位(三公)、军权(都督诸州及中外军事)、相权(领扬州刺史)并一身掌控三省(门下省之侍中,中书省之中书监,尚书省之录尚书事)。历数东晋一朝,获得此种权位的只有王敦与桓温两位超级权臣(大多数权臣只掌握了录尚书事与中书监)。可见刘裕此时的功业与威望,已经再也没有人能够挑战了。
其实当初刘裕灭掉南燕时,朝廷就曾下诏授予刘裕太尉、中书监,但刘裕并没有接受。而此次下诏刘裕仍没有接受,他希望自己在彻底打败卢循后再接受此至高荣耀。不过,刘裕这次接受了黄钺。有了黄钺,刘裕就可以对任何节将、朝臣先斩后奏,如今战事还在进行,刘裕也需要这种权威帮助自己扛过这段艰难时期。
七月,卢循发现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了,于是与徐道覆重提旧议:“师老矣,不如还寻阳,并力取荆州,据天下三分之二,徐更与建康争衡耳。”徐道覆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心有不甘的同意了。于是,七月初十,天师道大军兵临建康近两个月之后,终于从蔡洲撤兵了。刘裕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与无所畏惧的自信,终于挺过了这次惊险无比的建康保卫战。
410年七月初十卢循撤兵回寻阳之前,留下他的部将范崇民率五千精锐及楼船高舰百余,据守南陵(今安徽芜湖南陵县),以阻击晋军追兵。四日后,七月十四日,刘裕派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川太守刘钟、河间内史蒯恩、中军参军孟怀玉等人率军从陆路追击卢循。刘裕知道,四将的步兵肯定追不上卢循的水军,但晋军的船舰太小也太少,跟天师道军的楼船高舰根本没得打。所以刘裕只能做两手准备,命令技术部门全力制造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各项技术标准与天师道军都差不多,等造好了再跟卢循决战。另外,刘裕判断卢循大军回到寻阳后,一定会大发舟舰向上游荆州进攻,于是派出宁朔将军索邈率其千余虎班突骑着轻便的皮甲,长途奔袭前往荆州救援。这几个月来,长江上下游音讯断绝,而荆州又地处卢循、西蜀、后秦的三方势力包夹之中,现在情况到底怎么样了也不清楚,所以刘裕还是有点担心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是他时刻挂念的,三弟荆州刺史刘道规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另外,刘裕还将建康现有的所有大船集结起来,由建威将军孙季高、振武将军沈田子带领三千士兵,从海道南下,穿过今天的台湾海峡远袭广州,占领天师道军的老窝,让他们无家可归。但诸将都认为“海道艰远,必至为难,且分撤见力,非目前之急。”可刘裕又再次力排众议,让二将赶紧出发,并交待孙季高说:“大军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虏,卿至时,先倾其巢窟,使彼走无所归也。”
此时,荆州已数月未得建康消息,以为下游都被卢循占领,人心动摇,陆续有人起兵响应天师道。刘道规曾派舟师沿江而下,试图增援建康,行至寻阳时,被苟林击败。苟林其实不是晋朝人,而是后秦的前将军,西蜀谯纵听说卢循起兵也想趁火打劫,便向后秦请兵伐晋。秦主姚兴派了苟林率领骑兵南下,被卢循安排留守寻阳。另外谯纵也派了谯道福与桓楚孑遗桓谦率军两万从四川沿江而下,攻打荆州。桓谦凭借着桓氏在荆州经营了数十年的恩义,沿途又召集了两万桓氏老部下,兵力达到四万之众,进抵江陵以西不到百里的枝江。另外卢循也让苟林率领后秦军队沿江而上,进占江陵以东数十里的江津。如此一来,荆州刺史刘道规所面临的局面,不会比他大哥刘裕好多少,史称“二寇交逼,江陵士民多怀异心”。
在这种情况下,刘道规集合了所有僚属将士,宣布:“桓谦今在近道,闻诸长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他命令夜间大开城门,城中人可随意离去投桓,但众人畏服他的胆略,最后无一人离开。
此时,驻守襄阳的雍州刺史鲁宗之率领数千士兵赶来增援。鲁宗之乃北来流民帅,早年曾依附桓玄,还曾资助刘裕政敌太原王氏的余党王慧龙北逃,且与刘裕、刘道规等建义功臣无甚渊源,晚至剿灭桓振时才有过合作,所以众僚属都认为鲁宗之此来动机莫测,还是不要冒险让他进城为好。但刘道规却单人匹马出城迎接,使鲁宗之非常感动。刘道规又请求鲁宗之率所部留守江陵防备苟林,自己率部迎战桓谦。众僚属将佐又不同意:“今远出讨谦,其胜难必。苟林近在江津,伺人动静,若来攻城,宗之未必能固;脱有蹉跌,大事去矣。”刘道规却道:“苟林愚懦,无他奇计,以吾去未远,必不敢向城。吾今取谦,往至便克;沈疑之间,已自还返。谦败则林破胆。岂暇得来!且宗之独守,何为不支数日!”于是刘道规水陆并进,火速进攻桓谦,桓谦亦横舰江面,步骑兵列队江岸迎战。刘道规率晋军进击,所部扬武将军檀道济率先陷阵,桓谦大败,他试图乘船顺江而下投奔苟林,被晋军截获斩首。至此,桓氏在荆州的势力被彻底扫空。没多久桓玄的堂兄桓石绥也在洛口(今陕西洋县)起兵失败,被晋朝的汉中守将所杀,以此为标志,谯国桓氏彻底灭族。
刘道规军队在桓谦军帐中缴获了大量书信,都是江陵想投靠他做内应的人所写。刘道规学习刘秀、曹操安抚众心的方法,将这些信全部当众烧毁,江陵人心乃大定。他又率军进击苟林部,苟林见势不妙调头东逃。九月,刘道规部追苟林至巴陵,大破后秦骑兵,阵斩苟林。与此同时,江州刺史庾悦与鄱阳太守虞丘进的部队,也从东阳(今浙江金华一带)绕路到了江西,打败天师道军,进据豫章,掐断了卢循的南方后勤供给通道。
与此同时,退回到寻阳的天师道军也开始行动了,卢循负责留守寻阳,徐道覆则领军三万,溯江而上直指江陵。徐道覆不愧是个军事天才,其行军隐蔽性极强,三万水军一直突进到破冢(江陵东南长江东岸)才被晋军发现。这时鲁宗之已经率领他的雍州兵回襄阳了,刘道规急忙派人去追他们回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江陵城中再一次人心惶惶,到处传说卢循已尽占下游,控制朝廷,这次是派徐道覆来担任荆州刺史的。然而荆州士民感念刘道规焚书之恩,决意死战。于是刘道规兵分两路,以主力在豫章口(江陵东南,为古夏水通长江之口)迎击徐道覆,并以南蛮校尉刘遵领游军在外等候时机。双方交战之后,刘道轨主力因寡不敌众而前锋失利,但关键时刻刘遵自侧翼横击,大破徐道覆,斩首万余,其余的也大多掉入水中淹死。徐道覆单舸逃回了江州。战前很多将领都认为刘道规的分兵战术很不妥,本来就是以寡敌众,不应该两分兵力;但没想到游军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大家这时才为刘道规的深谋远虑大感佩服。而直到刘道规胜利回到江陵,从建康一路转战而来的索邈虎班突骑也才到达,告知建康之事,刘道规等这才获悉下游无恙。
之后,刘道规便以平定桓谦、苟林、徐道覆之功,进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加授散骑常侍,代替刘毅成为了东晋朝廷中仅次于刘裕的二号人物。
在整个彭城刘氏皇族之中,除了刘裕本人,最厉害的大概就是刘裕这位三弟刘道规了。其统帅风范与政治手段,甚至在整个南朝都名列前茅。刘裕有这样一位既能干又足够信得过的好弟弟坐镇上游,对其造宋之事业可以说是莫大助力。只可惜,豫章口之战后仅两年,刘道规就因病去世了,时年仅四十三岁。刘裕不仅失去了一个弟弟,也失去了一个最得力的助手。
按说刘道规比刘裕还小七岁,却如此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如果他能多活几年,刘裕也许可以更早一点平灭后秦完成晋宋鼎革,甚至有时间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只有深深的叹息。
注1:西晋时的中书监的主要执掌还是“专典诏命”(《晋书·荀勖传》),“诏诰皆所草定”(《晋书·张华传》),但随着职权的膨胀,东晋的中书监已经不再亲掌草诏了,其主要是作为宰相的一个兼职,负责对诏草审署。而具体起草诏令之任务,已逐渐转归其下属的五品的中书侍郎。如刘裕任中书监前后,就由中书侍郎滕演、傅亮、羊徽、王韶之先后值“西省”,起草各类文书。参阅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86-292页。关于“西省”,可见《南史·王韶之传》:“晋帝自孝武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谓之西省郎。傅亮、羊徽相代在职。义熙十一年,宋武帝以韶之博学有文辞,补通直郎,领西省事,转中书侍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