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5 13:54

古人真的活不过四十?熬过这关的人,寿命不比现代人差

提到古人的寿命,很多人脑中浮现的画面,大多是“活不长”“早夭”,好像三四十岁就算人生极限。事实真是这样吗?
深入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古人的寿命状况远比想象复杂。要弄明白古人究竟能活多久,得从史料和考古入手。

要了解古人命数,有几类重要依据。墓葬发掘出的骨骼、出土文书,官府户籍记录,还有古代医学著作,都能提供信息。汉朝时期就有类似户口登记的簿册,详细记载了每户人家人口、年龄等数据。
再早些,《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人之天年”,算命的角度给了理论依据。
问题是,那会战争不断、饥荒频发,人口大幅减少,统计数字根本不稳定。尤其是婴儿夭折率极高,几乎半数孩子活不到一岁,这直接把平均寿命拉得非常低。

如果把目光放到幸存儿童和成年人身上,情况完全不同。
先秦到汉代,贵族和平民的寿命差距巨大。孔子活到七十余岁,孟子更是八十多,这在当时已经算长寿。
普通老百姓日子辛苦,吃不饱、劳累大、疾病缺医,能活到四十岁已经算幸运。史书记载的名士和武将,多是因为生活条件较好、有人照料,才得以延年益寿。

进入唐宋,经济富足程度提高,民众营养改善,寿命相应延长。杜甫活到五十九岁,欧阳修六十六岁,算上当时条件,也算不错。
唐代医疗体系有发展,甚至出现了预防天花的尝试。虽然技术有限,但至少开始有防病意识。生活条件改善,自然带动人命延长。
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加,寿命波动也较大。康熙活到六十九岁,乾隆更夸张,高龄八十九岁,是帝王里少见的长寿者。

普通百姓寿命也有所提高,清朝档案,如《刑科题本》和户籍记录显示,不少平民能活到五六十岁。不过与现代相比,整体寿命仍有差距。
古人“短命”的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婴儿高死亡率。
一家生十个孩子,能活下三五个已经算幸运。其次是疾病肆虐。天花、瘟疫、疟疾一旦感染,大多无药可救。中医虽在延命和调理上有一定作用,但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效果有限。
再加上战乱频繁、饥荒连年,老百姓想长寿几乎不可能。三国时期,人口锐减一半,生存本身都成难题,哪谈寿命长短。

富裕阶层则完全不同。贵族饮食充足,有专门医生调养身体,生病有人看。曹操病时,华佗都能上门诊治。
战争动乱时,他们还能躲进深山隐居,生存环境优越,自然活得久。南朝士族中,七八十岁已算普遍,放到当时堪称长寿。
普通百姓生活则极为艰辛。农民天未亮就下地干活,腰酸背痛,生活条件简陋。城市更糟,《清明上河图》中看似繁华热闹,背后却是拥挤肮脏的环境。一场瘟疫便能夺去大量人口,能活过五十岁已经算长寿。
历史上也有一些特例人物寿命极长。
药王孙思邈传说活过一百四十岁,虽有争议,但长寿无疑。女皇武则天实足八十二岁。

明朝的冷谦据说一百五十岁,虽带神话色彩,但反映了养生和地域条件的重要性。江南水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居民普遍比北方人寿命更长。
归根结底,古人短命主要是统计误导。婴儿夭折率高、战乱频发、饥荒不断,把平均数压得惨不忍睹。但如果能活过幼年,再平安度过乱世,六七十岁并不罕见。
仔细看那些善终的古人,他们的寿命与现代早期成年人相差无几,所谓古代人短命,更多是生存环境艰苦的结果,而非天然命薄。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真的活不过四十?熬过这关的人,寿命不比现代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