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壁清野:蒙古帝国的第三次入侵波兰失败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蹄如疾风骤雨般横扫四方。从亚洲的中原腹地,到欧洲的匈牙利盆地,无数政权在他们冲击下土崩瓦解,亦有大批城镇在浩劫中化为废墟。
然而,如此顺畅的狂欢注定无法持续太长时间。尤其是在欧陆边陲的波兰,当地人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蒙古人的第三次入侵以失败告终。尽管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宏图伟略,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决定性会战,却比很多典籍里的忠诚良将更让敌人感到难受。
背景与意图
鼎盛时期的金帐汗国 附庸体系已延伸至欧洲腹地
虽然黄金家族在13世纪后期走向分裂,但稳固下来的任何分支都颇具实力。例如金帐汗国就控制着整个东欧草原的核心部分,辐射范围足以延续至黑海与波罗的海的任何角落。不仅成功奴役罗斯诸邦,还顺利整合到大批高加索或乌拉尔山的本地游牧集团,并让远道而来的意大利商人乖乖纳贡。
在某些当代杠精看来,这种古人习以为常的分封安排,必然是军力衰微、中道家落的罪魁祸首。岂知蒙古帝国的大部分远征,都呈现出四面开花样态,并且每一路兵马都裹挟有许多外族仆从。因此,金帐汗国对周围弱小而言,始终是一个危险且不可捉摸的庞然大物。只要军队执行的劫掠、纳贡策略还能奏效,就不愁没资源保持强势。
虽然已经分家 金帐汗国依然拥有强大实力
相比之下,近邻波兰似乎没有任何改变。在名义上的国王治下,依然存有大波兰、小波兰和西里西亚等地方公国。他们彼此互不隶属,仅凭有限义务构成松散联合。甚至可能有严重纠纷,暗搓搓希望对方在强大外敌打击下破灭。因此,在1240-1259年的两次蒙古入侵中,所谓的波兰军队都无法做到精锐尽出。作为主要受害者的加利西亚,索性在战后倒向蒙古秩序。
即便如此,各地的民间抵抗依然超长发挥。在克拉科夫等重镇遭毁灭后,他们继续以村舍、小型城镇为支点,不定期偷袭蒙古人的后勤补给线。于是,对方根本没办法在所谓占领区内立足。一旦远处传来政治内斗消息,就不得不全面收兵撤离。否则,完全可以留下小股驻军看守,驱动新入会的仆从们维持现状。根本不必反反复复的重复相同动作。
由于力量分散 波兰在前两次蒙古入侵中非常被动
另一方面,波兰贵族在遭受两次突然打击后,逐渐意识到强化日常防务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效仿南方的匈牙利,迅速将原先的木质村寨改建为石头堡垒。只要条件允许,就尽可能扩大占地面积,以至于能在内部配置投石机等重型设备。随后,原本分散居住的人口开始集中,直接增强地方民兵实力。到该世纪末,各公国境内的城堡数量已超过200座,储存有大量盛产必须物资,足以应付长期围攻。
同时,波兰的顶层精英阶层也没有闲着。不仅积极联络邻居匈牙利和立陶宛,还尝试对乌克兰西部的罗斯城邦进行反渗透。哪怕很容易被金帐汗国所察觉,还是在后来的冲突中发挥出必要作用。
波兰各地的民兵队伍 成为反抗蒙古入侵的主力
强敌入局
金帐汗国常征用罗斯人充当炮灰
公元1287年,金帐汗国的塔拉布嘎汗以报复波兰与立陶宛结盟为由,再度集结数万骑兵入侵波兰。这支约30000人的部队,分别走南北两路试试战略夹击。不仅要掠夺小波兰来赚取收支,也是为震慑那些同西方世界勾勾搭搭的地方附庸。
为此,他将不少罗斯部队充入远征军,准备用他们充当攻城略地的廉价炮灰。而且照例挑选寒冷冬季下手,希望波兰人孤立分散在不同区域内。
金帐汗国的蒙古主力军 依然保持很强机动水平
当然,蒙古人的信心自有其道理。因为全军以骑兵为主,所以机动性强,单日可推进数十公里。守军弱像过去那般冒失,必然会被引诱至预设阵地内围歼。此外,一些来自罗斯和西里西亚的步兵,可以协助包围城镇。等到工兵部队制作好回回砲等攻城器械,就能轻松迫使坚墙后的民兵投降。即便难以强取,亦可确保这部分兵力无法扰乱正面战场。
此前,类似的打法在欧亚各地屡试不爽。奈何今时不同往日,波兰人虽未预料到战争来临,却有充分底气同强敌抗衡。
蒙古军队喜欢在冬季发起快速攻击
蒙古人很快发现,那些多次光顾过的城市已完成修缮,配上更加高大的石墙。由于墙体厚度增加至2-3米,有的还增设护城河与吊桥,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纵使派遣大量附庸强攻,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有大量伤亡,以及某个带头将领毙命。
于是,入侵者转变思路,开始频繁绕过地图上的大型城市。可惜劫掠尚未开始,又被一系列小而弥坚的城堡挡住去路。这些建筑看似其貌不扬,却普遍参照地形选址,卡在必经之路的山顶、河畔、或某个交通要道旁。由于彼此间仅相隔30-50公里,形成一张覆盖全境的防御网。既无法让整支大军从容避开,又难以延展所有部队来发起全面进攻。相对脆弱的后勤车队,更是容易遭突然出击的民兵截杀。
波兰人新建的大量城堡 让蒙古工兵无所适从
至此,蒙古骑兵彻底陷入波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们经常被某个驻军仅百余人的小堡垒吸引,留下一部分罗斯走狗进行监视,又马不停蹄的奔向另一处要塞。稍作进攻尝试,便灰头土脸的寻觅其他突破缺口。那种他们最擅长的轻骑兵大范围机动,在长时间停滞中士气低落,白白消耗掉许多补给和作战意志。
其中典型,莫过于坐落在马佐维亚公国的普沃茨克城堡。这座城堡建于维斯瓦河畔的高地上,墙体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内部仅有500多名士兵看守。蒙古人曾试图用回回炮轰击,却因为墙体过于坚固,连续十余天仍未能攻破。倒是波兰人不断利用弓箭与自己的投石机反击,给毫无心理防备的围攻战以很大心理冲击。最终鸣金收兵,去其他地方重复完全相似的错误。
面对强化后的波兰城堡 蒙古骑兵几乎毫无办法
悻悻而归
新建的波兰城堡 往往内部也有投石机
值得一提是,波兰人在构建堡垒群外,还可以通过烽火、信鸽与信使保持联系。公元1288年初,蒙古军队还尝试合力攻占西里西亚的弗罗茨瓦夫城堡。然而,周边的布热格、莱格尼察等城堡的驻军迅速联动。他们直接从后方发起突袭,迫使强调安全的草原霸主立即走人。
据波兰编年史记载,在整个第三次蒙古入侵期间,总共有17座城堡遭遇攻击。其中,只有3座小型木质城堡被攻陷,其余14座石质城堡均坚守成功。
今天的波兰境内 还留有不少始建于13世纪的城堡
至于王国境内的头号城市克拉科夫,更是将防御属性拉满。不仅拥有高8米、厚3米的石质护墙,还每隔50米就修建一座高12米的防御塔楼,内配备弓箭与投石机,可对周边进行全方位覆盖。外围是宽20米、深3米的护城河,与维斯瓦河的天然水系相通。为防止蒙古人利用攻城器械,还在城墙外侧设置大量尖刺与陷阱,进一步增加了攻城难度。
当蒙古人在1287年12月抵达,连续7天猛攻只是徒增伤亡。许多看似羸弱的平民,在坚墙护佑下爆发出强悍意志力。除积极投身外侧防御,还拿着武器在城市各头巡逻,确保防御不出现任何死角。
重建后的克拉科夫城防 几乎不给蒙古人任何机会
显然,波兰的城堡网络与强化城市防御策略,彻底打乱蒙古人的作战节奏,使其深陷无所适从的泥潭困境。他们通常采取以战养战的补给方式,通过劫掠敌方物资维持军队运转。但迫于城堡化防御,根本无法通过劫掠获得足够的粮食与物资。周边村庄会在得到预警后,立即将粮食与牲畜转移至城堡或城市内,不给入侵者留下一针一线。
公元1288年春季,这场由金帐汗国主动挑起的战争,已经因蒙古骑兵的后勤乏力而难以持续下去。由于地形不熟和波兰人的游击袭扰,每天至少有数十名士兵伤亡,珍贵的战马更是因缺乏草料而成批倒毙。塔拉布嘎汗意识到继续留在原地已无意义,咬牙坚持到4月下令全军撤退。至此,蒙古帝国的第三次入侵波兰以彻底失败告终。
第三次入侵波兰失败 预示着蒙古人已无力威胁欧洲本部
据统计,蒙古军队在此次入侵中伤亡超过15000人,而波兰方面的伤亡却不足5000人。这场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分散式防御体系在对抗游牧民族入侵时的有效性,为后世欧洲各国抵御外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可惜,世界上总有一些区域的所谓精英,将放权视为洪水猛兽。本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人性逻辑,坐看整个江山被强敌的铁蹄浸染成血红色......
(全文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