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打算废朱允炆,另立朱棣为储君?史书有记载,但疑点重重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朝,创下洪武之治,在历代开国君主中都不可小觑。然而,他在立储问题上的抉择,始终是明史研究中的一大焦点。特别是朱棣登基后,称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后,早已属意燕王朱棣为太子,但最终迫于礼制,最终立了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甚至还说朱允炆伪造继位诏书等等。这一说法在部分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细究之下疑点重重,难以令人信服。本文,笔者将来探究这一话题。
一、朱允炆和朱棣的正朔之争?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复古”的君主,他当上皇帝后,推崇周礼,尊重嫡庶,不顾众臣反对,仍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封藩制度,这都证明了他“复古”的一面。特别是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在《皇明祖训》中明确下来,这对明朝后期皇权的继承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纵观明朝,凡是皇位顺利交替时,都遵循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铁律。
而作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也一直围绕着“嫡长”二字。虽然野史中认为朱标并非马皇后嫡出,但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说法,马皇后生有5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皆为嫡子。因此,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册封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后,朱元璋对朱标悉心培养,朱标也是历史上较为优秀的太子。然而,慧极必伤,朱标当了25年的太子,最终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
朱标之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太大。接下来的问题更棘手,朱元璋该选谁来做大明朝的继承人呢?
在当时,有继承资格的,毫无疑问是两个人,第一个是朱标嫡次子朱允炆。其实,朱允炆并非朱标的元配嫡长子,但是朱标的元配嫡长子朱雄英8岁便夭折了。继室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嫡次子,在当时是朱标最年长的嫡子。
另一个是朱标的嫡亲弟弟,被封为秦王的朱樉。其实,在朱标去世的第二年,朱樉便去世了,两年后,朱棡也去世了。也就是说,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最年长的嫡子其实是燕王朱棣。但是,在朱标去世时,至少朱樉还在世。所以,朱樉的顺位是优于朱棡、朱棣的。
那么,朱元璋到底是选朱允炆,还是选朱樉呢?抛开二者的能力不谈,其实朱元璋早有定论。
笔者上文说过,朱元璋是一个“复古”的君王,他所复的“古”,实际上是周礼。那根据周礼,若发生太子夭折之事,是选太子的儿子,还是太子的嫡亲弟弟做继承人呢?博史君为大家找一段史料,《春秋公羊传》中,在涉及鲁国继承问题的“仲婴齐卒”事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一个人被确立为新继承人,那么,他在宗法上就成了被继承人的儿子。什么意思呢?说白了,皇权是一脉相承的,嫡长子既然是正统,那么嫡长子之子(嫡长孙)也应该是正统。所以,当嫡长子早逝,嫡长孙能优先于其叔叔们继承大统,这才是周礼中的宗法。
朱元璋既然崇尚周礼,他焉能不知道周礼中的宗法?所以,当朱标去世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在伤心之余,心中的继承人其实早已确定,那就是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炆。
所以,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也就是在朱标下葬一个月后,朱元璋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此成了朱元璋最为“正硕”的继承人。
二、朱元璋真有改立朱棣的打算?我们先看一段史料,《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记载:
皇太孙生而额颅稍偏,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太祖每令赋诗,多不喜。一日,令之属对,大不称旨;复以命燕王,语乃佳。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朱允炆虽然聪明,但性格优柔,朱元璋每次让他作诗,他的作品都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一天,朱元璋让朱允炆对对子,朱允炆对得不好,朱元璋又让燕王朱棣来对,后者的对子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朱元璋就有了易储的想法,打算废掉朱允炆,另立朱棣为继承人。但这件事被老臣刘三吾阻止了。刘三吾对朱元璋说:“若立四皇子朱棣,那将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置于何地呢?”朱元璋觉得刘三吾说得有道理,这才没有废掉朱允炆。
如果说《明史纪事本末》只是说朱元璋想改立燕王,那接下来这段史料,就更进一步了,它是说朱元璋已经决定改立朱棣了。《奉天靖难记》中记载:
“上(朱元璋)寝疾,偏身罔瘳。皇太孙虽侍疾,而无所关预。独上与晋王、燕王处卧内,数日,晋王疑,辞归国。上疾革,遣中使持符召燕王。比至,上已崩。太孙即矫诏嗣位,改元建文。”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它的意思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病重,全身不适没有好转。皇太孙朱允炆虽然在一旁侍疾,但好像毫不关心的样子。只有朱元璋与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处在卧室之内(此时秦王朱樉已逝)。几天后,晋王心生疑虑,告辞返回封国。朱元璋病危时,派遣宦官手持符节召见燕王朱棣。等朱棣赶到时,朱元璋已经驾崩。皇太孙(朱允炆)于是伪造遗诏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
如果按照这段史料,朱元璋临终前是要传位给朱棣,但没等朱棣回京,朱元璋便去世了,最后被朱允炆捷足先登了。所以,后来朱允炆才会下诏让诸王不必回京奔丧等等。
由于这段记载疑点重重,漏洞百出,若朱元璋有意改立朱棣,朱棣就没必要“清君侧”了,而是直接去拿回皇位就行了。因为“清君侧”明显是以臣子的身份起兵,但如果要是“夺回正朔”,号召力岂不更强?所以说,至少在朱棣登基之前,当时还没有朱元璋改立朱棣为太子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朱棣登基后才有的。
三、历史真相的探究其实,在《明史·成祖本纪》中,曾记载了朱元璋说朱棣“类我”,但是,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朱元璋还是选择遵从礼法。换句话说,朱元璋欣赏朱棣的能力,但是,他认为朱棣会是一个较为优秀的藩王,而非君主。
《明太祖实录》还曾记载,朱元璋临终前,曾告诫朱允炆:“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很显然,朱元璋是以藩王为边防之盾,让朱允炆稳坐皇位。说到底,朱元璋从未有改立朱棣的打算。
所以说,不管是从朱元璋坚持的“礼法”,还是他在临终前的“做法”,都足以证明朱元璋没有改立朱棣之心,那么后世为何会出现如此史料呢?
其实,我们看一下上述史书的编撰时间就可以知道。《明实录》是明朝的第一手资料,相对来说比较权威。但《奉天靖难记》是永乐时期编撰的,是朱棣的政治宣传手段之一,可信度并不高。他们之所以要这么篡改历史,本意是为了给朱棣的夺位创造“合法化”的条件罢了。
综上所述,博史君认为,朱元璋对于礼法的坚持,其实大于对朱棣能力的欣赏,他从始至终,或许都没有改立继承人的打算。朱棣登基后的政治宣传,实际上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纵观封建历史,胜利者总试图包装自己,然而,史料不会完全屈服于政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历史终究由事实铸就,而非由胜利者书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