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制造:从热潮到落地,破解 “好看不好用” 的行业难题
从算力底座如何贴合柔性生产、精密检测等复杂制造场景,到工业智能体在产线调度、设备运维中的实际落地效果,这些 AI 技术的产业应用,不仅彰显出澎湃的产业变革潜力,更直观折射出全球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核心趋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当下制造业正面临成本持续攀升、生产效率遭遇瓶颈、创新动能略显不足的多重压力,而 AI 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恰好为其转型升级注入了关键动能;再叠加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加码扶持,“AI + 制造”已成为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方向。从市场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 AI 应用市场规模自 2019 年起,年均复合增长率就超过 40%,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40 亿元人民币。然而与这股市场热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前中国制造企业的AI 实际应用率仍仅约 11%—— 如何推动 AI 从“实验室原型”真正走进“生产车间实操”,切实解决制造业的痛点难题,已成为全行业亟待共同探索的核心课题。
一、AI + 制造为何“落地难”?三大行业共性梗阻
尽管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但 AI 在制造业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制约,这些问题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核心要素难协同:AI 的 “数据、算法、算力” 三大支柱,在工业场景中均遇阻。数据层面,制造企业的生产数据多涉及核心机密与知识产权,跨企业、甚至企业内部不同分公司间的数据共享都存在壁垒;算法层面,工业场景的专业性强,单纯依赖数据建模无法挖掘工业数据的价值,必须结合行业知识(如工艺参数、质量标准)才能贴合实际需求;算力层面,实时质检、生产仿真等场景对算力的实时性、规模性要求高,企业自建算力成本高昂,部分芯片供给限制更加剧了算力供需矛盾。
场景碎片难适配:“场景”是 AI 在制造业落地的核心载体,但制造业细分领域繁多(如 3C 电子、汽车、半导体、新能源等),即使同一行业,不同工厂、不同产线的生产环境(光照、温度)、工艺流程、质量标准也存在差异。这导致 AI 方案无法像消费互联网那样“通用化复制”—— 例如同样是“螺丝钉计数”需求,A 厂背景整洁、光照稳定,模型可直接使用;B 厂背景复杂、光线多变,原有模型完全失效,需重新采集数据、训练模型,大幅推高应用成本。
能力知识难衔接:AI 落地需要“懂制造 + 懂 AI”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制造业存在明显断层。资深技术工人熟悉工艺流程,却对 AI 技术认知不足,难以将业务需求转化为 AI 应用场景;AI 技术人员掌握算法能力,却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规范与实际痛点,导致技术方案“水土不服”。e-works 2024 年调研显示,74% 的制造企业认为“专业人才缺乏”是推进 AI 应用的最大障碍,60% 的企业面临“技术认知不足”的问题,再叠加 AI 系统部署、维护的高成本,进一步限制了中小制造企业的参与意愿。
二、破局路径:行业通用的“三位一体”落地逻辑
要让 AI 真正服务制造业,需跳出“单一技术供给”思维,通过“技术底座构建、场景深度融合、产业生态协同”的通用逻辑,降低应用门槛,实现从“被动试用”到“主动应用”的转变。
1. 构建通用技术底座:降低企业 AI 应用门槛
技术底座的核心是整合算力、算法、数据工具,让制造企业无需“从零开始”。行业内的成熟做法包括:
算力层面:通过布局区域智算中心、兼容国产芯片,提供高性价比的共享算力服务,避免企业重复投入;
算法层面:一方面研发适配工业场景的通用模型(如适用于数字孪生的 3D 建模模型、适用于质检的图像识别模型),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工艺,快速调整模型参数;
数据层面:利用多模态数据湖技术,整合图文、视频、设备传感数据,通过自动化工具清洗、标注数据,为 AI 提供高质量“燃料”;
开发层面:提供低代码开发平台,企业无需专业编程能力,即可基于模板开发适配自身场景的 AI 应用(如生产调度、设备预警)。
2. 推动场景深度融合:让 AI 解决“具体问题”
AI 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实际业务场景体现,当前已在多个制造环节落地,其中“工业知识管理”是典型场景。以化工工程领域为例,大型企业往往积累了海量项目方案、技术图纸,但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知识分散、传承难”的问题。行业内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智能知识库系统,结合 OCR 技术自动解析图纸、报告,减少人工整理成本;同时搭建内部学习社区,利用 AI 根据员工岗位(如工艺工程师、设备运维员)精准推送知识内容,既提升知识复用率,又实现技术经验的沉淀。未来,这类场景还可延伸至方案编写、会议纪要生成等环节,进一步提升效率。
3. 打造产业生态协同:整合资源促规模化
AI 在制造业的落地无法依赖单一主体,需技术提供商、制造企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协作。行业内的通用模式包括:
技术开源:通过开放 AI 模型(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降低企业使用门槛;
跨界合作:AI 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攻关,针对特定领域(如锂电检测、机器人控制)开发专用解决方案;
能力培训: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展“AI + 制造”人才培养,弥补行业人才缺口。
三、回归本质:AI + 制造的核心是“有用、好用”
无论是技术底座、场景融合还是生态协同,AI 与制造业结合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创新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AI + 制造” 正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落地”。
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持续降低、人才储备增加,AI 将更广泛地渗透到研发、生产、供应链、服务等制造全流程,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真正实现“智造”转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