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不愿与李定国合作?拯救永历帝,再造大明不香吗
都说看了南明史,总让人落泪。南明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概念,压根不能和东晋、南宋这类偏安一隅的政权相提并论。南明的地位,甚至都不能和三国时期的蜀汉、东吴作比较。因为南明从始至终,就没有偏安的时候,几乎长期都处于逃难状态。
尤其是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被害以后,南明的前途一片黯淡,几乎没人认为,南明还有什么希望。偏偏在这个历史关口,南明迎来了新的突破。
大西军为南明注入了新的血液张献忠的大西军,盘踞在四川多年,但是清军入关以后,以秋风扫落叶的方式,把李自成的大顺军给灭了。大西军被灭,只是捎带着的事情,根本不费什么力气。
在张献忠被射杀以后,他的四个义子就在考虑前程问题了。最终四人达成一致,前往贵州和云南,开辟出一条新的生路。
这个时候,南明恰好也遇到了重大挫折,永历帝朱由榔带领的力量,在北伐过程中损失惨重。一个有资质,一个有实力,双方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
对朱由榔来说,有了大西军的支持,自己算是又有了瓜分市场份额的希望。对大西军来说,有了朱由榔这块招牌,他们也算是套壳上市了。
大西军内部,主要以孙可望和李定国为主,两人为了争夺主帅之位,大打出手,最终李定国取胜,孙可望则背弃了昔日的战友,投降了清朝。
在这之后,李定国就成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核心人物。他所带领的南明永历朝廷,主要盘踞在贵州、云南以及广西一部分地区,也就是偏安西南。
郑成功暂时稳住了东南一隅隆武帝朱聿键,虽然不是万历帝的嫡系,但为人正直,饱读诗书,且勤政爱民,所以口碑非常好。
奈何当时把持隆武朝廷的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郑芝龙曾经是称霸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手里有上千条战船。后来得到了明朝的诏安,才成了福建的都督同知。
在弘光帝朱由崧被抓后,郑芝龙立刻嗅到了机会的味道。他果断迎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福建的南明隆武朝廷。
有这种从龙之功,郑芝龙自然成了隆武朝廷的实际掌控人。但是嗅到味道的人,不止郑芝龙一个,浙江那边也几乎同时扶持起了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只是还没来得及转正,就得知了隆武帝在福建转正的消息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南明不仅要面对清军的压力,还要面对内部斗争的压力。
那郑芝龙肯定觉得,单纯靠自己,是难以撑起南明大业的。所以他选择了在南明和清朝之间左右摇摆,因此当朱聿键打算北伐时,郑芝龙压根不肯出兵,最终导致朱聿键兵败被杀。朱聿键没了以后,郑芝龙也就没啥思想包袱了,直接剃发易服,投降了清朝。
但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却因为深受朱聿键厚恩,坚决反对投降清朝。但由于父亲降清,导致家族产业损失过半,郑成功最艰难的时刻,只占据着金门和厦门这两座岛。
不过郑成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在他的辛苦经营下,他的地盘勉强维持在了福建沿海地区。奈何在北伐南京的过程中惨败,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守宝岛,这才有了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收复宝岛的光辉事迹。
郑成功多次爽约,李定国黯然收场李定国曾经两蹶名王,威震天下,在广西和湖南打得清军闻风丧胆。努尔哈赤的孙子尼堪以及投降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全都是死在李定国手里。
那时候李定国意气风发,主动写信给郑成功,希望联合郑成功一起北伐,共同恢复大明江山。
郑成功在回信中,的确也表达了要一起北伐的决心。
第一次,李定国邀请郑成功一起攻打广州,这样就可以把两股势力连成一片。但最终郑成功耽误了行程,没能履约。后来给出的理由是通讯不方便,所以耽误了。可这却导致李定国在广州惨败。第二次,李定国又邀请郑成功一起攻打广州门户新会,但这回郑成功正在与清廷议和,压根就没理李定国。等到议和失败以后,才选择派遣了小股力量前去,结果黄花菜都凉了。两次联合的失败,导致李定国损失惨重,永历朝廷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业,就这么毁于一旦了。所以说,郑成功的两次爽约,不仅是没有与李定国合作这么简单,更是对南明事业的毁灭性打击。
郑成功为什么不愿和李定国一起再造大明最直白的原因,就是未来谁当老大的问题。永历帝朱由榔,那时候可是在李定国手里,而且李定国这个晋王,也是永历帝册封的。
但是郑成功这个国姓爷,却是隆武帝朱聿键册封的,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将来两人合力,再造大明成功了,那未来李定国肯定是要压郑成功一头的,毕竟人家先有的从龙之功,又主导了这场再造大明的北伐。
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郑成功内心只忠于隆武帝朱聿键,他虽然也认可了永历帝,可内心是不太能接受的。未来如果有机会,郑成功还是希望自己再造大明,将朱聿键这一脉的后人,扶持为新的君主。如果办不成这事儿,那郑成功也没心思和李定国合作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