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川:若“国家崛起”没有给人民带来富裕与幸福,那有何意义?
马国川现在《财经》杂志当主笔,还兼着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写了不少书,尤其是那套日本三部曲,讲日本从开国到战败再到腾飞的那些事儿,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马国川为什么盯着日本不放呢?因为日本这个国家,从1853年美国黑船来袭开始,就被迫打开国门,之后明治维新一搞,短短几十年就从一个落后的岛国变成亚洲强国,还打赢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挤进世界列强行列。
这过程听着挺牛的,可他总爱问:崛起之后呢?老百姓真受益了吗?在他的书里,他用一堆历史事实来说明,日本的崛起一开始是奔着富国强兵去的,但忽略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结果搞得国家膨胀,民众遭罪,最后还把自己玩崩了。
先说明治维新那段吧。日本在1868年推翻幕府,天皇亲政,颁布了五条誓文,说要广兴会议、破旧习、求知识于世界啥的。政府派岩仓使团去欧美转了一圈,学回来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国策。
经济上他们干得不错,建工厂、修铁路、办学校,纺织业很快就抢了英国和中国印度市场的份额,船队也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日本已经是亚洲工厂了。政治上也弄了宪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议会,建内阁,看起来挺现代的。
可马国川点出问题:这宪法把天皇权力放得太大,民众只是臣民,义务一大堆,权利没多少。教育敕语还强调忠君爱国,把人教育成国家工具。自由民权运动本来想推民主,结果被政府镇压了。
启蒙思想家像福泽谕吉一开始鼓吹个人权利、天赋人权,到后来也转向社会达尔文主义,说弱肉强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就埋下隐患,国家强了,民众却没跟着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大,农民穷得叮当响,工人条件差劲。
再看大正时代到昭和初期,日本经济继续增长,1912年大正天皇上台,社会一度有点民主气息,但右翼势力很快就抬头。军部和政客联手,鼓吹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
马国川在书里讲,日本的崛起逻辑就是富国强兵,一旦富强了,就想对外动武。甲午战争赢了中国,割台湾赔款;日俄战争赢了俄国,占了东北南部。
可这些胜利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反而征兵征税加重负担。战争期间,资源全投军工,民众配给制,饿肚子是常态。1941年太平洋战争一打,日本舰队轰珍珠港,看起来威风,可到1945年原子弹落广岛长崎,国家成废墟,几百万死伤,经济倒退到1931年水平。
战后日本的重建,马国川在《国家的重生》里写得清楚。1945年无条件投降,美国占领,麦克阿瑟搞民主改革,废天皇神权,改宪法禁止战争,解散财阀,土地改革让农民有地种。吉田茂当首相,专注经济,避开军费。
1950年朝鲜战争,日本得特需订单,经济起飞。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年增长10%,到1968年GDP超英国法国德国,成世界第二。可马国川提醒,当时日本人人均收入还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3,西德的2/3。
马国川不光讲历史,还总联想到当下后发国家。像日本那样,经济飞速,政治社会文化跟不上,就容易跛脚。明治维新成败参半:方向对,方案全,宪法建了框架,但启蒙没完成,国家主义上位,个人权利牺牲了。结果国强民弱,扩张侵略,自毁前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