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盲妓”悲歌,被刻意制造的特殊群体,背后是女性的血泪史
您可能很难想象,在我国明清时期,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被称为“盲妓”。这些女子虽然双目失明,却一度成为达官贵人、尤其是富家子弟争相追捧的对象。其实在明代之前,盲妓极为罕见。要知道,古代的艺妓不仅要容貌秀丽,更需要精通琴棋书画,能陪客人吟诗作对。天生失明的女子,很难接受如此复杂的训练。
那为什么后来盲妓会成为一种“风尚”呢?
最初,确实有一些原本技艺精湛的艺妓,因意外不幸失明,转而成为了盲妓。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直到明朝中后期,在秦淮河一带,开始有人专门蓄养盲妓。这股风气逐渐蔓延,到民国时期,盲妓依然在某些地区存在。
随着需求增加,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哪有那么多恰好失明、又受过专业训练的艺妓?
于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养成”方式出现了。
妓院的老鸨会挑选天资聪颖、容貌姣好的幼女,从小培养她们各种才艺。等到这些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技艺成熟之时,老鸨便会用特殊手段让她们失明。
有的采用药物,有的用针灸,极少数甚至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在不损伤容貌的情况下,制造出“完美”的盲妓。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一方面,某些权贵子弟确实存在猎奇心理,将盲妓视为一种“稀罕物”。另一方面,在完全黑暗的世界里,盲妓的其他感官会变得更加敏锐——她们的听觉更灵敏,琴艺可能更精进;她们的触觉更细腻,按摩手法可能更到位。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失明的艺妓更加依赖主人,这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控制欲。
成为盲妓,意味着几乎断绝了所有出路。
普通艺妓尚且可能赎身从良,或被人纳为妾室。但盲妓想要赎身难如登天,即便有幸被带走,也大多被当作玩物,甚至被转赠他人。
年轻时的风光,掩盖不了晚景的凄凉。当她们年华老去、技艺生疏,往往会被转卖到更低等的场所,在无尽的折磨中度过余生。
盲妓的兴衰,其实是古代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大多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无论是盲妓还是普通妓女,都是这个不平等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遭遇,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普遍缺乏自主权的现实。
直到清朝灭亡,延续数百年的盲妓现象才逐渐消失。而女性真正的解放,还要经过更漫长的道路。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这些女子的命运感到心痛。从今天的视角看,盲妓的存在是如此荒诞而残酷。它提醒着我们:任何一个将人商品化、将女性物化的时代,都注定会成为历史中黑暗的一页。
今天的女性可以自由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了解这段历史,或许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平等、开放的时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