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7:43

传奇谋士姚广孝,朱棣霸业背后的总设计师,十六年蛰伏一招定计

公元1382年,姚广孝跟着朱棣到了北平,他名义上是庆寿寺的主持,实际上成了燕王府里最隐秘的谋士。
朱棣常年在外讨伐北元残部,只要一回到北平,就会把姚广孝叫到内室,屏退所有人单独谈话,这一谈,就持续了十六年。

没人知道他们聊了些什么,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十六年的密谈,悄悄埋下了改变大明走向的种子。
就在这十六年的间隙里,南京城里出了件大事名将蓝玉开始在太子朱标面前说朱棣的坏话,朱元璋向来喜欢把功臣比作古代名将,他说蓝玉是自己的“李靖”,这份信任可见一斑。
蓝玉还是朱标的妻舅,算实打实的“自己人”,他征讨纳哈出回来后,跟朱标说,燕地有相士看出“帝王气”,担心朱棣有反心。

可仁厚的朱标没当回事,这话却被朱棣知道了,记在了心里,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太子朱标死了。
这成了权力格局的转折点,朱元璋不顾反对,立朱标年幼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棣抓住机会,在朱元璋面前诋毁蓝玉,说“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来会有尾大不掉之忧”。

《明通鉴》里记载,朱元璋正是听了这话,才开始对蓝玉为首的武将们设防。
我倒觉得朱元璋未必是被朱棣左右,他只是觉得,留给朱标的武将班底,未必适合辅佐年幼的朱允炆,蓝玉跋扈,又不是朱允炆的“自己人”,除掉他成了必然。
没过几个月,蓝玉案爆发,大批武将被牵连处死。

有人说这降低了朱棣靖难的难度,我却觉得不然,朱棣后来的靖难之路,依旧是地狱难度,只是蓝玉案让边防的担子更多落到了藩王身上,间接给了朱棣兵权基础。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他在遗诏里说自己“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还把江山托付给了朱允炆,让文臣武将好好辅佐。
朱允炆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他身边有三个核心谋士: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

齐泰主张先削最能打的朱棣,黄子澄却觉得该先捏“软柿子”,从朱棣的弟弟周王下手,还说“汉七国再强也被平定,顺逆之理不同”。
黄子澄这想法有点理想化了,削藩本就是险棋,先动弱藩不仅打草惊蛇,还让朱棣有了准备时间。
朱允炆很快抓了周王、齐王、代王等人,代王朱柏甚至自焚而死,轮到朱棣时,朱棣开始装病。

他不光装病,还装疯,在北平街头躺在泥里睡觉,胡言乱语,本来想靠这招躲过去,后来发现朱允炆根本没信。
朱允炆派张昺当北平布政使,还让张信、谢贵监视朱棣,甚至调走了燕王府的燕山三护卫,下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
朱棣的兵权、行政权全没了,这下真到了绝境,这时候姚广孝出手了,他直接跟朱棣说“反了吧”。
朱棣犹豫了,藩王造反没先例,他还担心民心不在自己这边。

姚广孝只说了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话听着玄,其实是摸准了当时的形势洪武年间朱元璋杀了太多功臣,民心本就不稳,武将凋零又让军心浮动,这时候反,未必没有机会。
朱棣还是没下定决心,姚广孝就找来了相士袁珙,朱棣想试试袁珙的本事,故意混在卫士里,结果袁珙一眼就认了出来,跪下称他“太平天子”。
如此一来,朱棣终于下了决心,要起兵得有兵器,可造兵器的声音容易被发现。

姚广孝想了个办法,在燕王府地下挖了重屋,墙上镶满瓮罐隔音,还养了大批鸡鸭鹅,用它们的叫声盖过打铁声。
这种消声办法,比西方同类建筑早了五百年,不得不说姚广孝的脑子太活了,与此同时,朱棣还在装病,姚广孝替他上书,求朱允炆放留在南京守丧的三个儿子回来探病。
齐泰反对,觉得儿子是人质,黄子澄却觉得能麻痹朱棣,朱允炆最终放了人,如此看来,这步棋朱允炆走得太错,儿子一回来,朱棣再没后顾之忧。

洪武三十一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一开始只有八百人,却成功突袭北平九门,杀了张昺和谢贵。
姚广孝这时候成了幕后操盘手,他不仅帮朱棣稳住北平,还后来建议朱棣绕过山东直取南京,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姚广孝这个人挺矛盾的,他是推动造反的谋士,却在朱棣登基后拒绝还俗、不受赏赐,依旧住回庆寿寺。

或许他要的从来不是权力,只是想实现年轻时“入朝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哪怕这条路,是用战火铺就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奇谋士姚广孝,朱棣霸业背后的总设计师,十六年蛰伏一招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