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4:39

群妓合金葬柳七


“群妓合金葬柳七”是柳永身后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指他晚年潦倒而亡后,无亲族料理后事,一众歌妓自发集资为其安葬,并形成代代相传的祭奠风俗,成为他与市井底层女性深厚情谊的见证。

一、事件背景:落魄词人的凄凉终局

柳永晚年虽得偿所愿考取功名,却因性格放浪、词风“俗艳”始终不受官场待见,屡遭贬谪,辗转于各地小官任上。约1053年,年近七旬的他在襄阳(一说汴京)病逝,生前早已散尽家财,竟至“一贫如洗,无亲人为之送葬”。这位生前以“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闻名天下的词人,最终落得身后萧索的境地,而此时向他伸出援手的,正是他一生最常相伴的歌妓群体。

二、核心经过:红裙送葬与“吊柳”成俗

1. 集资安葬:听闻柳永死讯,与他交好的谢玉英、陈师师等名妓牵头,各地歌妓纷纷出资,合力为他置办棺木、寻地安葬 。出殡当日,东京(汴京)满城歌妓身着缟素前来送行,哀哭声震动街巷,连在场的官员都因自愧不如而“掩面而返”。
2. “吊柳会”传世:柳永死后无亲族祭奠,歌妓们便自发形成约定——每年清明前后,相约前往其坟前祭扫,挂纸钱、献祭品,这一活动被称作“吊柳七”或“吊柳会” 。当时甚至有“无入‘吊柳会’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的说法,足见风俗之盛。这一传统延续至宋室南渡后,才因战乱与歌妓流散而逐渐消亡。

三、背后根源:跨越阶层的理解与尊重

歌妓群体对柳永的深情,本质是“被看见”与“被尊重”的回馈:

- 以词赋其心声:不同于当时士大夫将歌妓视为“玩物”,柳永在词中真实描摹她们的悲欢——既有“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柔情,也有“一生赢得是凄凉”的辛酸,第一次将这些边缘女性的情感与尊严写入文学。
- 以才助其生计:宋代歌妓依赖新腔新词谋生,柳永则专为她们创作,教坊乐工得新调后,必求柳永填词方能流传。歌妓们因他的词作声名远扬,柳永也常获歌妓们的经济资助,形成“互为依托”的关系 。
- 以心待其人格:柳永放下文人身段,与歌妓平等相交,视她们为知己。这种跨越阶层的真诚,让歌妓们在他落魄时以真心相报。

四、历史回响:红裙比缙绅更怜才

这一事件之所以流传千年,在于它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与对比。正如后人题诗所叹:“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

正统官场因柳永的“俗”而排斥他,市井歌妓却因他的“真”而铭记他。帝王的“奉旨填词”御批未能磨灭他的才华,而群妓的一袭缟素与年年祭扫,反倒为这位“词坛帝王”写下了最温情的墓志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群妓合金葬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