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这座小山,470年前吸引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前来登高
1903年留日学生用一台老相机留下来一张江阴君山的照片,转了一圈,照片现在静静躺在北京图书馆的书架上!这一年的照片原来是江苏留日学生会刊发表的,换句话说,当年在东京读书的河南江苏学生还挂着家乡的名山画像。不得不说,奇怪,这些远离家乡的人,怎么对江阴这座不算雄伟的小山念念不忘?一张发旧的相片到底能浮现出多少往事?事实是,君山在江阴人的眼里,从来都不是普通的土丘。几百年前明嘉靖三十年春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这位名气在唐伯虎、祝枝山之下却毫不逊色的苏州文人,和他的老乡进士张衮一起爬了君山。那时张衮六十五岁。想想这场面,两个老书生春风得意地登高望远,山坡并不高,他们一个诗卷随手,另一个拄杖而行,也许还在比谁的腿更有劲?
站在山顶,文征明眼前展开的不是小河,而是浩瀚长江,那一刻该说什么?他挥笔写下《春日同水南登君山》。诗里头还提到春申君,说到底,君山的“君”字也正是楚相春申君埋在这里才来的。山不算高,一靠着长江就生出灵气,老江阴人都懂这个道理。问题是,为什么一座主山偏偏比不上别的名山高耸,却总是吸引才子?难道真就因为江上烟波浩渺?
120年前,这座山坡上还住着所谓“江阴强盗”,外地人也常用这个称呼胡说八道,是不是夸张谁也说不清。倒是几百年早些,文征明和“水南先生”张衮一起同登君山时,肯定没人叫自己强盗,反倒觉得这块地气旺,朋友多,诗兴又起。1400多年,春申君的墓也安在山腰,江南文人动不动就要去凭吊,回头还能顺路吃个饭喝点小酒。诗歌和美食,历代文人永远绕不开,不信自己翻翻县志?
诗里那一句“英雄谁复问春申”,分明透着文征明的感慨。站在山顶回身望,同行的老友张衮也是进士,这下就不用担心没人懂自个那几句冷门典故。估计两人下山后一定去祭了墓,再叹口气,时代变化,春申君有人纪念,可真正懂得的还有几人?
君山的名字,取了“君”字,多少人读来总觉得大气非凡,结果文征明爬了三次也没改成“文三山”,前后瞧着倒有点失落。另有传说,启东吕洞宾跑了四回把地名都改成“吕四”,君山这里这么低调,不管文征明还是一般江阴人,上几次也没觉得突出的要命。人和地的关系有时就这样扑朔迷离,说不通!
明代那个时候江面宽如海,靖江和江北还是两片水,下望是一水夹岸,白浪翻卷。君山北岸外滩那时还泡水里,能登高远眺,视野比现在辽阔多了。现在?江水收窄,不见当年,很多风景都进了楼和港口里,年轻人光知道膜拜老照片。
文征明春天跟张衮到江阴,有没有除了爬君山的别的心思?当然,江阴春天长江三鲜走俏,刀鱼鲥鱼河豚每年最鲜,特产黑杜酒也不可能不喝几杯。他来了三次,没理由只为写诗,谁信?不是来看人,就是来看菜,诗人嘴上说着正经,私下还是贪那一口新酒鲜食。那年头纸贵酒香,江南才子除非真修道,不然少不了要白相消闲。
喝高了,难免扯些没边的,“五百年后江阴要变三江市”,何尝不是真心话?才子嗓门大,酒席间的话题也不比山顶的诗句正经,反正边喝边聊,推杯换盏莫名就发散,拍着后背大笑一场就算了。张衮是东道主,客人大驾光临不多请几道,未免太小气了。那一天谁掏了饭钱,账单早没人记得清,反正人走茶凉,故事还剩一张旧影。
120年前的山顶还立座塔,清末民初时候,那塔被拆了,国民党要建防御炮台,怕日寇顺江而上。大战之后树木光秃秃,老百姓日子难,什么柴火能用就砍,哪顾得上绿化。照片里能看到,无论云影多轻,树影全无,连个遮荫的地方都不剩。现在去,倒是满目苍翠,但山已经变得像个游乐场,气氛全不一样,还有几个年轻人会停下?
那张1903年老照片,是留日学生社出版物上的小角落,现在没人再大张旗鼓披露过。它的存档地说是北京图书馆,有没有机会再上全国报刊,也许永远没声响。老照片都这样,来无影去无踪,被谁瞥见一眼就算路过了。现在看江阴君山,江面协作港轮,山脚小镇闹哄哄,一个历史舞台换无数演员,主角总爱换名头。
一座小山能记住多少来客,记不准,也无须较真。老派文人留下的传说现在看有些模糊,照片和诗句加起来也拼不出原本的场景。哪怕档案里写得再严密,现场的气氛已经飞走了。可人的兴趣点总奇怪,对江阴君山有几分好奇心,不知是诗人的缘故,还是就为这一段江水而来?
说实话,文征明三次来江阴君山,不像偶然,更像执念。有人会猜,他是真的喜欢爬山,还是江阴好酒好肉实在诱人?难道和诗歌有关?又或者什么都不是。有人说,既然名山不高,却能让诗人一再回头,也许这中间有秘密,可说不清楚。其实,于世人而言,传奇和现实,往往只差半句话,也许今天还有新故事等着填进去。
江阴君山这点历史,翻出来叫人眼前一亮,却也一阵惆怅。旧时的热闹可能不在了,连山岗上的塔也是死灰,但一些记忆还是存在人心里。老照片会慢慢泛黄,可照片上的君山终归还在。有时候,矛盾就在于变化与不变,人走了太多,可山还在那里,刀鱼河豚还是那味。
也许对于江阴君山来说,不变的不是山,而是人们一次次重新回到它身边。
至于哪位是文征明,没人说得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