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1:05

古代也有商业中心?考古挖出“CBD 雏形”:古人市集太夸张

现代人总说“CBD”,中央商务区,听着就高大上,全是玻璃幕墙和金融精英。
可这套路,老祖宗早就玩明白了。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心是什么样?考古学家们一铲子下去,挖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古代版的CBD雏形,热闹劲比现在的早高峰还夸张。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首都长安城那叫一个气派。城里规划得明明白白,专门划出两块地做生意,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
东市靠近皇宫和达官贵人的住宅区,卖的都是些绫罗绸缎、珠宝玉器,主打一个高端奢侈,是给有钱人逛的。
西市就不一样了,那可是个龙蛇混杂、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普通老百姓、手艺人,还有从丝绸之路来的胡商,全都挤在这。

历史书《汉书·食货志》里就提到了这个分区。考古队在今天的西安未央区,也就是当年长安城的位置,挖出了成片的商铺地基、数不清的铜钱和陶瓦,证明这里确实是一片规划整齐的商业地带。
时间推到唐朝,国力鼎盛,商业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时的东都洛阳,有个“南市”,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这个市场有多大?占了整整两个坊的地盘,一个坊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大社区了。
在南市遗址,挖出了大量的店铺遗迹,还有来自波斯、拜占庭的外国货币,说明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这做买卖。遍地的酒肆残骸,也描绘出一幅胡商、文人、百姓在此饮酒作乐的生动画面。《唐两京城坊考》里的记载,跟这些考古发现完全对得上号。

到了宋朝,商业氛围更自由了。首都汴京(今天的开封)最热闹的地方,是在大相国寺周围。寺庙本来是清修之地,结果硬生生被老百姓逛成了一个超级大集市。
宋朝人孟元老写了本《东京梦华录》,把汴京城的繁华景象都记录了下来。他写相国寺市场,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买卖东西。
考古学家在相国寺附近考察,发现当年的石板路被磨损得非常严重,周边商铺遗址密密麻麻,人流量之大可想而知。
这么大的市场,没人管肯定要乱套。古代政府当然想到了这一点。
汉朝就设立了叫“市令”的官职,专门管理市场秩序。市令权力不小,管着市场的开门关门。每天中午午时,鼓声一响,市场开门营业;太阳快下山时,又是一阵鼓声,大家就得收摊回家,不许超时经营。

唐朝的管理就更细致了,直接成立了一个叫“市署”的政府机构。
市署的官员不光是看大门,还得监督物价,防止奸商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他们还要向商户收税,给国库创收。《唐六典》这部行政法典里,把这些规矩写得清清楚楚,可见当时的市场管理有多规范。
更牛的是,唐朝的市场里已经出现了金融业的雏形。当时有一种叫“柜坊”的机构,商人可以把沉重的铜钱存进去,换一张凭证,到了别的地方再凭证取钱,有点像早期的银行存款业务。
还有一种叫“飞钱”的汇兑业务,解决了大额货款长途运输的风险,大大促进了跨区域贸易。
市场不仅仅是买东西卖东西的地方,它还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中心。朝廷有什么新政策,哪又发生了什么奇闻异事,最快传开的地方就是市场。

宋代的相国寺市场,更是把这种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里不光卖日用品,还卖书画、古董、文房四宝,甚至还有人卖花鸟鱼虫、宠物猫狗。
可以说,它已经融合了商业、文化、娱乐、社交等多种功能,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空间。
回头看这些古代的“商业中心”,它们虽然没有摩天大楼和霓虹灯,但核心功能一点都不少。
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历史的真实细节,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经济智慧源远流长。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了。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也有商业中心?考古挖出“CBD 雏形”:古人市集太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