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儿子的葬礼:骨灰分成三份,五人全部撒完,仪式很特别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人们常说,人生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见证一个人的诞生,又目睹他离世。
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弟弟梁从诫来到这个世界,到他最后离开,梁再冰一直都在弟弟身边,全程陪伴着他。
2010年11月初,一张老照片定格了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脚步迟缓且有些蹒跚,她紧紧拄着拐杖,尽力让自己走得平稳,这位老人正是梁再冰。
她身上穿着一件款式简约又合身得体的外套,手中紧紧拄着拐杖,目光里满是哀伤与眷恋不舍。
她神情庄重肃穆,此番前来,是要送别离世的弟弟,就在数天之前,梁从诫在北京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
在梁从诫树葬仪式的现场,气氛庄严肃穆,他的妻子方晶面容凝重,眼神中满是哀伤与不舍。
她双手轻轻而又极为谨慎地解开那块包裹着的黄绸布,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接着,她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捧出那个装着梁从诫先生骨灰的容器。
随后,方晶缓缓地俯下身去,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情与敬意,她郑重地将这份承载着梁从诫先生生命最后印记的骨灰,一点一点地撒入树坑之中。
就这样,梁从诫先生以回归自然的质朴方式,静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梁从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唯一牵挂并明确表达的遗愿便是守护自然。
因此,他的葬礼摒弃了传统的土葬形式,转而选择了更为环保且意义深远的“树葬”。
他的骨灰并未全部用于树葬,而是被细致地分成了三份,分别由儿子、女儿和妻子保管。
儿子将属于他的那份骨灰撒在了清华与北大这两所父亲深爱的校园之中,女儿则选择将骨灰撒在李庄,那里对他们一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终,实际用于树葬仪式,由家属撒在树下的,是妻子手中那份承载着对自然无尽敬意的骨灰。
整个树葬仪式虽简约朴素,却自有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
仪式正式开启后,梁从诫的妻子方晶怀着无比敬重与哀思,小心翼翼地取出用黄绫精心包裹着的骨灰。
她神情凝重,轻轻从骨灰中抓出一把,缓缓撒向树下,随后,方晶将剩余的骨灰郑重地移交到儿子手中。
儿子接过,同样怀着沉痛与敬意,将骨灰撒向树下的土地,接着,轮到女儿进行这一庄重的仪式。
梁从诫的女儿平日里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但她实则是一位极为优秀出众的女孩。
她曾为了能让中国国旗在联合国高高升起,不惜以血染白布这种果敢决绝的方式表达坚定的诉求,最终成功为祖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她无疑是一位令家人骄傲、令国家自豪的女孩,此刻,她也怀着对父亲深深的缅怀,完成了撒骨灰这一仪式。
随后,梁从诫的姐姐梁再冰也参与到这一庄重的仪式中,彼时,她已然81岁高龄。
亲手送别弟弟时,她内心该是何等悲痛与不舍,旁人恐怕难以真切体会,尽管年事已高,她仍坚持来到现场,足见她对弟弟的情谊深厚无比。
最后一位参与撒骨灰的是姐姐的女儿于葵,姐姐共有三个孩子,不过在公众场合露面较多的通常是于葵,所以此次参与撒骨灰仪式的,也只有她一人。
五个人按照顺序依次上前,将骨灰缓缓撒下,当最后一人完成撒放,骨灰恰好均匀地铺洒在树的四周。
随后,众人脚步轻缓地环绕在树旁,纷纷伸出双手,轻轻地将手中的花瓣撒落,让花瓣带着思念飘向那片承载着哀思的土地。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既庄严肃穆,又透着一种别样的唯美,或许这正是梁从诫所期望的。
这场葬礼没有奢华的排场,也没有高档的墓地,墓碑仅是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上面镌刻着“自然之友 梁从诫”,不得不说,这场葬礼完美地诠释了梁从诫生前的遗愿。
在婚姻的旅程中,梁再冰寻得了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参军满一年之际,她回到北京,凭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成功叩开了新华社的大门,开启了新的工作篇章。
命运常常充满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她正是在新华社工作的时候,遇见了那个与她携手共度余生的伴侣于杭。
梁从诫的婚姻之路并不平坦顺遂,早些年,他迎娶了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女儿周如枚为妻,婚后二人感情和睦,还共同养育了一个活泼机灵、惹人喜爱的儿子。
周如枚的父亲周培源,是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
理论物理学家,还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长,其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广为人知。
周如枚成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打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文学和艺术上也特别有灵气,展现出让人惊叹的天赋。
梁从诫也同样来自一个极具声望的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皆是中国现代建筑领域以及建筑历史研究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
周培源和梁思成的友情始于大学同窗时期,后来两人又一同在清华大学任教,关系愈发亲密。
这份深厚的情谊也延续到了他们的家庭之间,使得周如枚和梁从诫从小就有了许多相处的机会。
pic/imbpjhzs4ne.jpg
在相互陪伴的时光里,他们一同度过了许多无比开心的日子,他们会结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交流中畅快地分享对文学和艺术的见解与想法。
两人身上所散发出的才华光芒与独特气质,在旁人眼中,怎么看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pic/na3sdxkp0qz.jpg
后来,感情水到渠成,两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还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温馨又美满。
可谁能想到,6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代悄然降临,不少知识分子都被迫下乡劳动,梁从诫也没能躲过这场时代的浪潮,被卷入其中。
pic/bocvulswvzm.jpg
在命运即将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梁从诫心中满是苦涩,他无奈向周如枚开口,告知她自己即将踏上前往江西农村的路途。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周如枚没有丝毫慌乱,而是冷静且果断地做出了决定——离婚,并且带走了他们的儿子。
pic/3exgubtmguj.jpg
这对梁从诫而言,无疑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他不仅失去了妻子的陪伴,还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
更令他痛心不已的是,周如枚竟将儿子的姓氏由“梁”改为了“周”,给他取名为“周学兵”,以此方式彻底断绝了与梁家的一切关联。
pic/1rin04314eq.jpg
周如枚做出的选择,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冷酷决绝,但深究起来,那其实是她在特殊社会大环境下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尽管她的决定让人倍感心碎,可背后藏着的,是她作为母亲想要保护孩子、让孩子避开苦难生活的深沉考量。
pic/gym5l0zbfjw.jpg
生活的重重压力并未将梁从诫压垮,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却也赋予了他全新的活力。
pic/34t3z00btuc.jpg
上世纪70年代末,梁从诫与方晶相遇,两人心灵相通,方晶能够理解他的追求,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在相互的陪伴与鼓励下,他们迎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
pic/izjimn03ezs.jpg
到了晚年,梁从诫将对大自然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他满怀热忱地投身于环保事业,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保护环境不懈努力。
pic/soyb5ejypa3.jpg
1994年3月,时年已过六十岁的梁从诫,携手几位志趣相投的友人,共同正式注册创立了隶属于中国文化书院的绿色书院,此后,该机构逐渐以“自然之友”这一名称广为人知。
pic/egcrbqisaa3.jpg
1955年,于他们姐弟二人来说,是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他们深爱且敬重的母亲林徽因,因病情过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母亲这一走,整个家仿佛瞬间失去了顶梁柱,被无尽的哀伤层层笼罩。
pic/stzwkiljpzt.jpg
后来,父亲梁思成做出了续弦的决定,起初,姐弟俩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毕竟母亲林徽因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然而,他们也清楚,这些年来父亲独自生活,经历了诸多艰辛,身边着实需要有个贴心的人陪伴、照料。
pic/lis5eojjude.jpg
在内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纠结与权衡之后,姐弟俩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选择尊重父亲的想法,同意他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
pic/jqkp5blqybd.jpg
梁再冰和弟弟梁从诫这一生,都没有走进建筑学这个领域,也不像他们的父母那般名震四方。
不过,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为社会贡献着力量,这样的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打心底里钦佩。
pic/klp1xkia0el.jpg
然而,梁从诫的离开,让这份亲情在梁再冰心里化作了无尽的思念和回忆,永远地留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参考资料:自然之友——9年了 | 人间仍有四月天,您仍在我们中间2019年10月28日
pic/hud5pf0rtgu.jpg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梁从诫慢走,慢慢走 2010-11-03
pic/iefstjzpprn.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