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1:02

对清王朝的印象,不止有割地赔款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全盛时疆域面积约1316万平方公里,时间有295年(1616年—1911年),传12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
学了历史,对清王朝的印象是什么?辫子?服装?不平等条约?还是……
我对清王朝的不是很好,尤其对比汉唐、元明这些朝代后,清王朝给我的感觉逊色很多,但清王朝也有很多贡献,看待历史应采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去看待,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清王朝版图(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与众不同的发型。
有段时间,清宫剧比较火热,先不说剧情如何,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男人发型,让我很不舒适(主要是男性)。反观其他朝代的发型,从“冠礼”开始,男性头发就要束发,佩戴头巾等,看着要舒服很多。虽各个朝代有所差异,但基本形态是没有变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要比清朝“辫发制”要美观太多。

清朝男性发型(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的发型为何是“辫子”?这与满族的生活习性有关,并且辫子的发展各个时期还不同,经历了“金钱鼠尾”→“蛇尾”→“牛尾”几个阶段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样子。清王朝入关后推行“辫发制”,发布“剃发令”,强制要求剃发易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无非是根据满族的传统习性,以强制手腕改变中原民族发型,彰显其统治地位和文化。

清王朝男性发型变化(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给我的第二印象是“没有昏君”
除了发型,另一个印象就是清朝似乎“没有昏君”。昏君的定义是长期不理朝政,统治残暴,用人不当……等等,而清王朝的12个皇帝中,基本上没有这种皇帝,就算末代皇帝溥仪,也不算昏君。
清王朝没有昏君,但也不全算是“明君”。从努尔哈赤开始,到顺治入关,康乾盛世,再到近代,清王朝的“明君”不多。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开国之君,顺治康熙、雍正算是“明君”,乾隆算“半个”“明君”,嘉庆是守成之君,近代的道光、咸丰等,作为不多,成效不大,反而在近代历史中,处于劣势地位,开启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要说他们是昏君,好像也不对,要说他们是“明君”,更不对,因为没见成绩,要说他们是守成之君,那也不对,毕竟近代割地赔款是常事,也没有守住。

清朝十二帝(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给我的第三印象是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清王朝的一个标签,康熙时期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条约,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签订的条约有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有700多个。

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图片来源网络)
不平等条约的背后就是割地赔款,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始,后续割让了外东北、外西北、台湾等,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清王朝领土从鼎盛时期的1316万平方公里到民国交接时,只剩下1100平方公里。赔款上,从《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两开始,到《辛丑条约》结束,清王朝赔款数额超过10亿两白银,尤其是《马关条约》赔给日本的2.3亿两,《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共9.8亿两,到1943年民国政府才停止赔款。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清王朝的印象是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那些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被列强入侵等等是清王朝的标签。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印象?那也有,我总结了一些,看是否有道理。

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和割让土地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的疆域图是中国历史上“完美”的版图,这是其一。
清王朝版图发展可以从建立、扩张、收缩几个阶段说起,但全盛时期的版图被称为“完美”的版图,也就是清乾隆中晚期到道光时期这段时间,面积约1316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库页岛、唐努乌梁海、外蒙古等。边境界线几基本以天然地理屏障为主。比如东北以外兴安岭为界,有长发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北方以贝加尔湖、萨彦岭为界,西北以巴尔喀什湖、天山、帕米尔为界,西藏以喜马拉雅山为界等,这样看来,清朝的版图就很“完美”

清王朝疆域发展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鼎盛时期,疆域面积划分为内地18省,东北地区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管辖,北方蒙古地区设置理藩院管辖,新疆由伊犁将军管辖,青藏地区设置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实现了对疆土的实际控制与管理。对比历朝历代,这些地方中原王朝有过管辖,但时间比较短,控制力不如清王朝。比如唐、明等朝代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管理,管理效力和清王朝就有所差距。

清朝鼎盛时期版图(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时期人口增长较快,这是其二。
清王朝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人口增长较快。清朝入关后,当时的人口有2000万,明末战乱后恢复后为7000万左右,到1912年清朝灭亡,人口增长到4.3亿,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朝代。

清王朝各个时期人口(图片来源网络)
清王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从恢复后的7000万增长到4.3亿,仅用170年,年均增长率在1.2%,特别是在雍正、乾隆时期,人口增加2.2亿,1775年到1794年单阶段增长就超过4000万,速度非常快,总人口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增长的背后,也折射出清王朝的一些正确的策略。比如康熙时期的户籍改革政策,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等引领人口发展。清王朝在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耕地面积从清朝初期的531万公顷增加到780万公顷,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当然也说明清王朝边疆治理的稳定和民族政策的恰当,尤其是新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

清王朝人口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辩证看待清王朝
清王朝和其他朝代相比很与众不同,比如发型、服饰等,这个满族文化相关,蒙古族建立元朝时,这个情况也出现过。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不平等条约、文字狱等情况印象最深,原因是对后世伤害大。
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有很多历史贡献。比如奠定了中国版图基础,推进多民族统一,促进人口发展等,这些举措利于中华民族发展。
现在,有很多人在看待历史时,存在单一视角看待一个朝代。比如评价明朝用“宦官”来代替,评价清朝用“不平等条约”来代替,这些虽是一个朝代的一个特点,但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成绩。所以,要辩证看待和评价一个朝代,更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清王朝的印象,不止有割地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