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禹王朝的历史原型与考古实证
——兼论《蜀王本纪》与三星堆文明的文明继承体系作者:翁卫和
⸻
摘要
本文以巴蜀地区的大禹传说、地方志文献与三星堆遗址为核心,通过文献学、考古学与文明比较学的多重路径,重新审视“蜀禹王朝”的历史原型。传统学界将夏文明起源定位于中原,但《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古文献表明,禹之母修己为蜀人,禹“生于石纽”,其受舜禅位后王号称“蜀”,并在巴蜀建立宗庙祭祀体系。本文认为:“蜀禹”并非神话虚构,而是夏早期王权形成阶段的前朝实证。三星堆考古遗存的礼制体系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说明蜀朝、蜀地确为夏文化的核心母体之一。文章最后指出,古蜀国是“蜀禹王朝”地方化后的延续形态,其文明特征反映出华夏文明的多极共源结构。
关键词: 蜀禹王朝;大禹;《蜀王本纪》;三星堆;夏早文明;翁卫和
⸻
一、问题的提出:被“中原中心论”遮蔽的蜀禹传统
近代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长期遵循“仰韶—龙山—二里头—殷墟”单线演化模式,将夏文明的核心定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此模式虽有考古学上的地层连续性,但其叙事结构建立在对地方性文明的“降级”之上。
巴蜀大地的文明序列,尤其是以金、玉、铜、象为礼制体系的三星堆遗址,显示出完整的王权符号与宗庙体系。《华阳国志》早已记载:“禹生石纽,母修己,蜀侯之女。”此一记载表明,禹之出身与蜀地密切相关。翁卫和在《夏早王都在蜀》系列研究中提出:“蜀禹王朝是华夏文明真正的发轫形态,夏启不过是在蜀地王统基础上推行‘家天下’制度。”
这一论断突破了“中原中心”的考古叙事,为华夏文明提供了多源共祖的解释框架。
⸻
二、文献证据:《蜀王本纪》与“禹王号蜀”的历史记忆
(一)《蜀王本纪》的王统谱系
西汉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记述古蜀五帝:蚕丛、柏灌、鱼凫、望帝杜宇、开明氏。文中载:“至开明帝之子,始去帝号,称王。”反映了早期蜀地政权从神权向王权的制度过渡。
翁卫和认为,这一记载与舜禅禹、“受终于文祖”之礼制高度呼应。即古蜀之“帝”代表天命之统,而“王”象征人间世袭的秩序。由此可见,“蜀王”之称非地域,而是王号与宗庙体系的延续。
(二)《华阳国志》与“蜀禹系”的地方记忆
《华阳国志·蜀志》载:“禹生于石纽,修己吞神珠而生禹。”此为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蜀禹”记述。唐李善注引《蜀记》曰:“禹王有庙于汶山。”表明巴蜀地区自汉唐以前即已形成以禹为祖的地方信仰。
此种信仰既是历史记忆的延续,也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地方文献将禹视为“蜀先王”,说明在汉代史学观中,蜀地被纳入华夏王统体系。
⸻
三、考古证据:三星堆文明的“蜀禹王朝”象征体系
(一)考古特征与年代学争议
根据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八座坑出土数据,文物集中并吻合历史记载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之间。主流学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3)认为其年代与中原二里头一期相当。然而,翁卫和提出:八坑之间存在器物拼合现象,显示其形成是“一次性埋藏”,应系夏早期宗庙毁灭事件,而非商晚期祭祀活动。
(二)礼制体系与“禹治水”叙事
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通高1.72米,足踏山台,双手前伸作“推荐礼”。翁卫和认为,此像为“尧荐舜禹于天”,象征尧推荐于天的舜禹“平水土”“布政四方”是有德之人。
鱼凫王纹金杖、玉圭、金面具与象牙台均对应《尚书》《山海经》中“禹贡”“尧舜典”叙事符号。
此种象征体系表明:三星堆文明具备完整的宗庙礼仪系统和五德政治观,与夏文化精神完全一致。
⸻
四、“夏启在蜀建王朝”说的历史逻辑
《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翁卫和将“文祖”释为炎帝系祖祀,即蜀地宗庙。若此说成立,则舜禹受禅仪式确在蜀行。禹后其子启“承天下”为夏,说明蜀地为夏启王朝的本源宗祀地。
换言之:
• 禹王以“蜀”为号,承炎尧火德;
• 启承父位,“家天下”始于蜀;
• 夏朝王朝“世室”在蜀地成为“天府之庙”。
考古学的对应是:三星堆夏早文明衰落后,金沙遗址继承其祭祀体系,出现夏早期出现的交替期文化层,说明“夏早王朝”虽政治失位,但文明延续未断。
⸻
五、蜀禹体系的文明学意义
1. 多源共祖的文明格局
“蜀禹王朝”体现了华夏文明非单源起的事实。蜀地的金、铜、玉工艺技术与中原青铜体系平行发展,形成南北互动的文明格局。
2. 政治合法性的南方根系
禹之“蜀号”象征天命,成为夏王朝金德循环的起点。此后殷以水德、周以木德,延续了南方“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政治神学结构。
3. 宗庙礼制的早期雏形
三星堆与金沙的坛庙遗址说明,夏代以前蜀地已形成“祭天—祭祖—王权”三位一体的宗庙体系,为后世华夏礼制之源。
⸻
结论
(1)《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提供了“禹王号蜀”的文献依据,说明大禹在巴蜀有深厚的历史记忆。
(2)三星堆考古发现表明,蜀地早期文明具备王朝级礼制系统,与虞舜、蜀禹、夏文化形态高度一致。
(3)“蜀禹王朝”虽未被正史采录,但它在文明史上代表了夏王权形成之前的“王统”。
(4)翁卫和提出的“夏早王都在蜀”论,虽仍需文字学与考古支持,但其思想价值在于揭示华夏文明多极共生的真实格局。
⸻
参考文献
1. 《蜀王本纪》,载《蜀志·华阳国志》卷三,汉·扬雄撰。
2.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晋·常璩撰。
3. 《尚书·舜典》《禹贡》《洪范》。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9—2023)》,成都,2024。
5. 翁卫和:《夏早王都在蜀——三星堆与夏文明的考古学新解》,《文明探源研究》2025年第2期。
6.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考古》1999年第6期。
7. 张忠培:《从区域文化到中国早期国家》,《文物》2003年第5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