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1:01

北上广深之后,谁是中国第5座一线城市?


文丨浮云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一个观点: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其实就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史的重要体现。
而这其中,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赶上时代快车的一些城市,最终脱颖而出。

01
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四阶段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发展梳理为四个阶段:
a.近代开埠与沿海崛起
代表城市:上海、广州、天津
中国的近代城市发展,离不开开埠的历史背景。南京、上海、广州甚至长江沿线的武汉、重庆都受此影响。
1900年的时候,仅上海已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一度有“东方巴黎”的说法。

图源网络·老上海
b.民国黄金时代的多元竞争
代表城市:上海、天津、南京、武汉
到了民国前中期,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大量外来资本的涌入,铁路网铺开,武汉这一内陆城市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依托江汉航运及京汉铁路,渐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图源网络·民国武汉
c.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布局
代表城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大命题下,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得到强化,重工及科研集中落地;
上海则继续坐稳工业中心地位,以一城之力占到全国钢铁、机械、纺织出产的1/4以上;
重庆得益于战时陪都的工业文化基础,同时作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在军工、汽车、机械等领域着重发力,成为当时的西南工业重镇和内陆中心城市。

图源网络·三线建设的重钢
d.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大潮
代表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节点,可分上下两个阶段:
上半程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以及经济特区的设立,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硅谷”,引领了网络时代的开启;
上海浦东开发区开放,陆家嘴、张江科技园崛起,逐步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广州、深圳外贸经济发达,其中深圳更是从边陲渔村摇身一变科技新城,以经济年均增幅超30%的“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突出象征。
下半程则是加入世贸后全球交流加速,开始深度参与融入全球产业链。诸如自贸区试点、金融开放等政策加速城市发展。

图源网络
到了2017年前后,“北上广深”称号首次出现,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城市的最高发展程度。那么,
如果要成为新的一线城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02
晋升一线城市的三要素
我认为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素:
a.直辖市或强省会的地位背书
首先,这个城市自身地位要足够有分量,至少得是强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这个级别。
因为地位越高的城市,其不仅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同时对于人口、资源的虹吸能力越强,从而能够反补城市发展和商业繁华。
这一点,我们细看目前的四座一线城市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

图源网络
北京,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天起,它对全国民众都有一种自带的吸引力。
其特殊地位支撑下形成的总部经济集群,更是连上海都难以与之并论。
上海,魔都这座城,就是几十年来中国关于“繁华”的代名词。
东方明珠塔、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外滩等地标就是全国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具象化展现。
广州、深圳作为后起之秀,在我青少年的时候,无数怀揣淘金梦想的农村人和城市小企业家搭乘长途汽车、绿皮火车去往南方,那个场面和美国十九世纪的“西进运动”差不多。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说:
这种城市对于人口的庞大吸引力,既是城市建设的动力源,也是城市商业生活的繁华保障。
b.强大的新兴产业基础
其次,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和进阶,必须得顺应历史潮流和尽收时代红利。
而当下最大的时代风口就是以数字经济、AI、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
当初的两次工业革命,让欧美等国实现财富爆发式的增长,这次的信息技术革命也绝对有比之前更大的应用潜力。
这不是胡吹大气。
我有一位在4S店工作的朋友,他和我聊天时诉苦:就这几年,宝马奔驰50w往上的车型,销售量直接腰斩,全被问界这些新能源汽车抢走了。
这就是新兴产业对于传统市场的迭代式冲击。

图源网络·超级工厂
c.陆权时代的交通体系
最后,当一座城市有了极具支柱性的新兴产业和磅礴的人口资源之后,阻碍它通往一线城市的路障就是交通体系。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近现代以来所有“先富起来”的地区及城市都集中在沿海,就是吃饱了海运的时代红利。
而如今,这“海权时代”的红利或许有减弱的可能。
其中的导火索就是中美贸易格局的变化。
为了打赢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同时绕开中东地区的海运埋雷,未来或许真的是陆权时代。

图源网络
因此,内陆城市凭借自身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和中欧班列的快速通道,反而可能迎来腾飞。
具体来看看,哪些城市会比较有机会?

03
谁最有机会晋升一线城市?

中国目前发展迅猛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非常多,这第五座一线城市的头衔究竟会花落谁家呢?
下面,我将按照上面的三要素原则,对一些热门城市候选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杭州
这些年杭州非常火,“六小龙”企业非常出圈。
无论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深度求索旗下的Deepseek,乃至以第九艺术让全世界震撼的游戏科学,杭州俨然已成为科技城市的代名词。
包括前几天刚出炉的2025年数字百强城市,杭州也是紧随四大一线城市之后。
所以,新兴产业基础这一要素杭州肯定是非常有说法的。
而且杭州人有钱,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很高。
在去年,杭州的GDP为2.19万亿元,全国第八的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惊人,可人家人均GDP甚至比广州还要高。
这样的人均GDP想来还是还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够虹吸到不少的人口驻留。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归根究底还是杭州离上海太近了,很多人去了杭州,然后就搭乘去了上海的半小时高铁。

图源网络
而且从陆海格局来说,杭州当然也只能算一个海权时代崛起的城市。

南京
同样的问题,落在江苏十三太保的“南哥”头上。
它和杭州一样是强省会城市,差不多的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以及民众幸福指数。
可惜的就是如果“南哥”当选,先不说其他省市服不服,同省的苏州肯定不服:

图源网络
凭什么我经济实力不输你,新产业搞得比你还好,你行我不行?
哦,原来是没有机场,那没事儿了。

天津
说完长三角,再聊环渤海。
天津其实是有点可惜的,它的崛起其实和上海差不多甚至更早一些。
要地位有地位,天津是四大直辖市之一,远在一般省会城市之上;
要经济也有经济,早在2017年就名列城市经济排行榜第六名;
要发展,天津这些年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方面也是搞得有声有色。数字经济城市榜紧邻南京,自然也是很有实力。
但天津的遗憾就是,雄安新区的出现彻底弱化了原本可能从首都承接的央企总部、高校、医疗机构等核心资源。

图源网络
失去了大哥的羽翼,反还被大哥虹吸人才及资源,再加上遭遇了前些年GDP“缩水”,津门辉煌有点难再现了。
而且说到底,上面这些“候选城市”大都还是在海权时代崛起的“老资格”,未来说不得还得看内陆新星的表现。

武汉
先聊聊“九州通衢”——武汉。
武汉的近现代之路开启得相当早,清末张之洞在这里搞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在这里爆发,国民政府也曾在此办公……
而且没有叫错的外号,作为临江内陆城市,武汉的铁路运输和水运极为发达。
“五主三辅”高铁站格局,通过京广高铁、沪汉蓉快速通道、京九高铁等线路构成“超米字型”高铁网络。

图源网络
此外,今年8月首开的中欧班列经由阿拉山口出境,直抵德国汉堡等城市。
毫不夸张地说,武汉在陆权时代的交通属性上,是毫无疑问的国际交通枢纽城市。
同时,武汉的经济实力也非常不俗,2024年GDP以2.1万亿居于城市排行榜第九名,介于南京和杭州之间。
而且非常可贵的是,武汉的人均GDP也比较高,达到了15万出头。
“双一流”高校坐镇,科研实力优秀,数字经济排名11位也充分展现了武汉在科研创新方面有不错的底蕴。
综合来看,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之首是有机会冲击一线城市的。
但稍微有些可惜的就是湖北围湖造田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这里常有水患发生,对于建厂投资颇有影响。

郑州/西安
然后郑州、西安和武汉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就放在这儿一起说了。
这两座城市也是强省会定位,历史底蕴、人文风流甚至在整个中国也是排得上号的前列。
同时和武汉一样,高铁网络纵横都可以称得上交通枢纽城市。

图源网络
唯一比较大的劣势就是数字经济引领的新兴产业发展得不算特别好,这也导致两座城市的GDP排名相较于其他“候选城市”比较靠后。

重庆/成都
最后回到咱们熟悉的西南板块,对比聊聊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
还是先谈谈定位。
在最新的2035国土空间规划中,成都的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定位一样。
重庆是直辖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图源网络
综合来看,重庆要略高一个身位。但成都的强省会定位也基本达到一线城市的门槛标准。
再说说交通,两者都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都在积极筹划建成“米字型”高铁路网,大概在2030年都会成型。
同时两者作为西部大后方城市,都有近靠中亚南亚等陆上出境口的优势,也都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空运方面,成都略微领先重庆,号称有11个机场,虽然实际仅有天府机场和双流机场是比较重要的客运枢纽。
不过重庆目前也已获批修建第二机场,而且应该还是侧重货运的一个机场,未来国际贸易空运方面应该能迎头赶上。
此外重庆相较于成都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运输优势就是长江水运。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转运中心,重庆完全可以凭此航道在陆权崛起的时代,担任东南沿海城市与中亚欧洲之间贸易的“转运使”。
走上类似于早年香港和德国汉堡的另一种腾飞方向。
接下来就是未来产业布局方面,两座城市在数字经济城市榜单一个第六(重庆),一个第八(成都),都是非常有实力的新兴产业城市代表。
其中,重庆主要聚焦在智联新能源汽车和5G布局以及AI赋能方面;成都则在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发力,近年来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加大对重庆的追赶之势。

2025年数字经济百强榜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反映到经济层面,重庆以3.2万亿的GDP对成都的2.3万亿形成比较大的碾压。
最后说说对于这俩城市,我的一个评判性总结吧:
成都属于“下限高但上限低”的城市代表。
它的定位不够,首先就锁死了上限;
其次它的工业带动力及品牌效应不明显,2024年成都工业增加值占四川全省不足30%,大幅低于GDP占比。世界500强仅有三家,头部效应差了点意思。
最后就是成都平原这块地,成都已经快要开发殆尽。这一点根据2035国土空间规划,成都的常住人口需要严格控制在2350万人以内就可以看出来。它想要再一步突破很难。

成都市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图
与之相反的是,重庆就是典型的“下限低而上限高”。
重庆的下限低到什么程度?
以上所有我谈到的“城市候选”里面,重庆的房价是最低的。
而房价,很多时候就是衡量一线城市重要固定资产的一把尺。
“老四家”一线城市的房价,哪个不是重庆的好几倍?
过低的房价让重庆的富人群体没有享受到类似于汤臣一品的尊崇感,也让外部投资者逐渐消磨信心。
但这座城市,却总能用这样的土地资源去不断拔高自己的上限:
走出去的龙湖、走进来的中国长安总部以及逐渐壮大的赛力斯等都是这片土地的杰作;
重回汽车第一、GDP赶超广州、力压上北成为“中国消费第一城”;
这座城市的下限我们都可以看见,但它的上限却没人能够精准评估。

04
总结
回顾全文。
过去百年的海权红利让上海、广州等城市站立潮头,如今陆权崛起的信号灯亮起,或许代表城市竞争规则的转变。
以数字经济、AI、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将为内陆城市带来新的城市进阶之路。

以重庆、成都、武汉等为首的直辖市(强省会),
能否打破“北上广深”传统四大一线城市的格局?
我们拭目以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上广深之后,谁是中国第5座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