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之战,金国的40多万精锐,为何会被10万蒙军迅速歼灭?
野狐岭之战,是蒙金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此战中,号称45万的金军被10万蒙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歼灭了!
我们知道,古代战争中,几十万大军被歼不算怪事,但基本上都会是一场耗时很长的作战。
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的军队被围困、断粮后,还坚持了46天才被歼灭。
套用解放战争中的名言,就是几十万头猪,别人几天也抓不完呀!
然而,几十万金军,却在几天的时间内就被迅速歼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蒙金开战!成吉思汗在统一草原各部的战争期间,曾经对金称臣,每年对金输送岁币,以换取金朝的帮助。
在统一草原各部后,成吉思汗继续对金称臣纳币,以先解决西北的问题。在征服西北诸部和迫使西夏称臣后,成吉思汗遂决心对金开战!
1210年,成吉思汗正式断绝了与金朝的岁币关系!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誓师,打出为俺巴孩罕复仇的旗号,对金开战!
金朝遂调兵遣将,前来迎战!
集结精兵强将的金军很多朋友认为此时的金朝已经腐朽不堪,不堪一战了。
其实不然。
此时的金朝,刚刚取得了粉碎南宋“开僖北伐”的辉煌胜利,再次把南宋打趴下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卓越的将领、部队,此时多被派来迎战蒙军了!
所以,成吉思汗南下,与金军的首次大战,就是对金军精锐的决战!
金军的“A计划”:依托界壕进行防御作战此时,金军的主要将领,是在对宋战争中有突出表现的独吉思忠、胡沙虎等人。
这些经验丰富的将领,很快制定了作战方略。
1、金军主力集结于桓州、昌州、抚州一线,屯兵于边堡乌沙堡和乌月营,准备依托界壕防御蒙军。同时,在西京(大同)一线也布置屯军,以保证中都西南的安全。
2、派出使者讲和。
很多朋友一说到这里,就开始吐槽金军将领的愚蠢了:大军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这不是犯了处处分兵的昏招吗?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犯了“备多力分”的错误。
然而,以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些其实都是延续了1000多年的传统套路了。
历代修筑长城,并依托长城抵御游牧民族,不是历代中原王朝最常见的路数吗?
而金国所依托的壕沟堡垒,也已经修了10多年了。不但有城墙,还有女墙等防御工事,且已经竣工,是比较成熟的防线了。
此时的金军,以界壕防御为依托阻击蒙军,展现出不可犯的架势,又通过讲和来停战,其实是比较符合当时金朝的情况的。
毕竟,虽然金国是大国,但刚刚跟南宋打完大战,要立刻组织对蒙古的大规模北伐不现实,先以武力为后盾争取停战似乎是上策。
所以,金军的这个部署并不愚蠢,只是比较传统罢了。
然而,这个防线,却真的迅速崩溃了!
蒙古军迅速粉碎金军的“A计划”虽壕堑之成,甫十余年,而蒙古入寇中原,如入无人之境。然使金之国力,常如正隆、大定之时,又非有强敌如成吉思汗,庸将如独吉思忠、完颜承裕,则界壕之筑,仍不失为边备之中下策,未可遽以成败论之也。——王国维
如果金军对付的是当年的匈奴、突厥,或者是对付不久前刚刚打过的南宋军队,那这样的防御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或者,如果他们遇到的是2年前的成吉思汗,可能也能奏效。
在金人的认知中,蒙古人虽然长于野战,但对于攻坚则是完全没有经验的。
仅仅两年前的成吉思汗或许确实如此。
但是,此时的蒙古军,已经完全不同了。
一来,在对西北诸部的征服中,一些西北少数民族加入了蒙古军,他们带来了各种城池攻守技术。
二来,在对西夏的战争中,蒙古军队已经完成对攻坚作战课题的学习和实战练习!
虽然要他们打中兴府、中都、襄阳之类的名城还不太行,但是突破一般的界壕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何况,他们在具备了攻坚能力的同时,还拥有超强的远程迂回奔袭能力!
因此,成吉思汗分兵佯攻西京防线,吸引敌人注意力;集中主力重点突破了乌沙堡!
旋即,蒙古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迅速夺取了乌月营,彻底粉碎了金军的防御体系!
金军的“B计划”:以集中对集中首战失利,金国朝廷震动,立刻换帅,让完颜承裕替下独吉思忠,统一指挥该方向作战。
完颜承裕接手后,立刻做出调整。
1、大踏步后退,重新构筑防御体系。
此前金军的防御体系,是依托界壕,以乌沙堡和乌月营为基点展开。
如今,基点已失,界壕已经无法再坚守,失去了依托价值。
因此,完颜承裕领军大踏步后退。
他们不但放弃了界壕,还放弃了抚州、桓州、昌州!
2、集中大军于野狐岭。
完颜承裕集中了30万大军于野狐岭!
野狐岭,山势险峻,风力猛烈,雁飞过此,遇风辄堕。
这里又“其阴控朔部,其阳接燕关”,位置极为紧要。
所以,完颜承裕集中大军于此,其眼光是不错的。
首先,控制这里,可以确保中都等金国的核心区的安全,从而在总体战略上保持主动。
同时,依托险峻地势,是蒙古骑兵无法发挥,可是金军先处于不败之地。
最后,只要大军确保了野狐岭这个要隘,就能随时对蒙军发起反击!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当时的完颜承裕或许就是这么想的吧。
然而,完颜承裕,到底是忽略一些问题。
完颜承裕的失误,使金军陷入被动1、撤退组织仓促,使敌人不战而获大利,气焰更为旺盛。
从单纯的防线组织角度看,大踏步后退到有利阵地,是没有毛病的。
但是,撤退的组织才是考验指挥员素质的真正试金石。
比如,在革命战争中,我军也常进行大踏步后退,但后退组织中,各类物资,尤其战略物资,都要组织带走,带不走的,也要破坏,绝不能完好的交给敌人!
完颜承裕在撤退中,极为仓促,以至于抚州、昌州、桓州三州完好地交给了敌人!
如此,三个富庶州的财富、人口,全部成了敌人的了!
尤其是桓州,乃是金朝的牧监之地呀!
这种所谓的大踏步后退,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逃跑,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是极大的!
何况···敌人发了大财,气焰更为嚣张了!
2、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小规模反击,一味龟缩。
敌人掳掠物资的时候,正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时候!
当时,就有人汇报:敌人正分散掳掠,我们应该立刻出击!
然而,完颜承裕表示:不出击,我们集中步骑兵,再图后举!
如此,错失了战机不说,对己方士气的打击更为严重!
你的兵力是敌人的很多倍,却如此畏敌如虎,这让下面的士兵怎么看?指挥官如此畏惧,刚刚吃了败仗的士兵自然更加畏惧敌人了!
3、错误的部署,拱手让出战场主动权。
而完颜在野狐岭的部署又犯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错误。
他将自己的几十万大军分开,“分据险要”!
山地作战,地形割裂,虽然不利于进攻方,但对防守方来说,也同样面临着兵力容易分散,运动困难的弱点。
所以,高明的山地防御作战,都要“立足于反”,也就是在一线配置必要兵力,更多的机动部队在后方准备实施反冲击,或者应付突发状况的。
金军悉数“分据险要”,也就使金军系数成为“呆兵”,拱手让出了主动权!
4、失去了“地头蛇”的支持。
这样的作战中,争取“地头蛇”的支持是极为关键的。
不说“地头蛇”的实力,光是做“向导”,就能带来巨大的优势!
而这些“地头蛇”,也就是当地的土豪武装,原本是支持金国的。
他们找到完颜承裕,表明他们熟悉当地各种小路,可以对蒙军进行骚扰、袭击。
然而,完颜承裕的却只是询问返回宣化的小路,对于分兵袭击蒙军似乎毫无兴趣!
不利用人家去搞袭击就算了,这仗还没打,就一直在询问自己个人的逃跑路线···这实际上是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这一仗,我没有把握!
溪涧曲折,我辈谙知之。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战,但谋走耳,今败矣。——《金史》
地方豪杰认识到这是个垃圾,就纷纷投成吉思汗去了!
如此,原本主场作战的金军,失去了地头蛇的支持,将主场之利拱手让出!
这就怪不得人家在进攻、追击中给你出其不意的打击了!
胜负的天平,其实已经严重倾斜了!
蒙军针对性的进攻,充分利用了金军的失误,一举大胜!几十万金军摆了一个乌龟壳。
接下来,就是成吉思汗的军队来打破这个乌龟壳了!
1、谨慎侦察,确立信心。
此时,金人石抹明安临阵降蒙,并且带去了金军的一些部署情况。
随即,成吉思汗让党项人察罕前去侦察虚实。
察罕侦察后回来汇报:金人松懈,可以进攻!
2、确立集中突破的战法。
于是,成吉思汗确立了集中突破的战法。
他让木华黎统领最为精锐的八鲁营自獾儿嘴发起进攻!
最好的将军,最好的士兵,扑向敌人的要害!
而成吉思汗自统大军在后,准备随时扩大突破口!
3、士气战!
木华黎得令,对成吉思汗发誓:不破金军,不生返!
部队闻之,士气大振!
4、步战!
金军以野狐岭为依仗,是自以为吃准了敌人的弱点:你们骑兵厉害,不适合打这种山地战!
然而,金人可能忽略了一件事:蒙古骑兵,在成为骑兵之前,首先是优秀的步兵!
蒙古族的小孩子,从小就学习摔跤、步射、短刀等技能,然后才上马学习马战技能的!
所以,金人只知道他们骑马厉害,却不知这些人步战才是“原始技能”!
木华黎下令八鲁营的勇士下马,以步战的方式推进!
5、突破,瓦解!
木华黎执枪在前,率领八鲁营奋力冲击。
狭路相逢勇者胜,蒙军在木华黎的激励下士气高昂,而金军士气低落,很快就败下阵来。
蒙军长驱直入,直接冲向金军的中军指挥所在。
金军人数虽多,但是散在各险要,调度不及!
指挥官完颜九斤殉国,统帅完颜承裕临阵逃走。
主帅都撤了,那金军还打个屁?很快就瓦解溃散了!
成吉思汗催动大军,奋力追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追歼战!逃散中,完颜承裕陆续收集了散兵,一路走一路收集。
然而,到了浍河堡,蒙军追了上来。
如此,金军走无可走,只好结阵而战了!
事实证明:即便是溃散后重新收集的残兵败将,一旦正面决战,战斗力还是很在行的。
双方激战了三日,金军最终溃败!
难以想象,倘金军当初在野狐岭时组织得好一些,不要那么容易溃散、瓦解,恐怕蒙军是啃不动的!
无论如何,这一次,金军“死者蔽野塞川”、“金人精锐尽没于此”!
金军的精锐,损失殆尽了!
蒙金战争才刚刚开始,但是,由于金军精锐悉数被歼,此后,人口、地盘、兵力远远占据优势的金国,始终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
很多朋友认为:金国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战斗力弱,是被敌人以少胜多的关键。
其实,这是过于“脸谱化”了,以为任何朝代到了末年都是没有战斗力的。
纵观整个蒙金战争和后来的蒙宋战争,金国、南宋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能与当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岳家军”时代相提并论,但总体上仍然是在线的。
而此战中,金军的将帅、士卒,都是在此前对宋战争中表现卓越者,要说他们是酒囊饭袋,也是不客观的。
金军此战中遭受惨败,关键不在于愚蠢,而在于“传统”。
他们以传统的眼光和过时的偏见看待对手,因此一直在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的军队不过是草原游牧军队,犹如当年的匈奴、突厥,沿用中原王朝的长城法就能防御的。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看法过时了。此时的蒙古军,已经获得了攻坚的技术和战术,界壕之类的防御是拦不住了!
而成吉思汗高超的指挥能力和蒙古骑兵风驰电掣的机动能力,又足以使金人的防线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就彻底变为无用!
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的部队擅长骑兵作战,因此以为野狐岭为依托,足以使其停下脚步,从而为金军赢得主动。
然而,高昂的士气和步战底子,以及成吉思汗高潮的指挥、木华黎骁勇的战斗力,都使金军自以为是的防御体系被打得土崩瓦解!
由此,几十万金军精锐,尚来不及发挥战斗力,就被体系瓦解,从而陷入崩溃,并最终遭受到被歼灭的命运。
金人不是败于军事能力上的昏庸愚蠢,而是败于对偏见和无知。
由此来说,被人用偏见和过时的眼光看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