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只当了3个月,孙中山让权真相:钱和枪都不在手里
1912年1月1日,南京两江总督署内灯火通明,孙中山面对万民欢呼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辉煌的就职典礼,竟成了革命领袖的“短暂高光”。短短3个月后,他就被迫向袁世凯递交辞呈,眼睁睁看着革命果实易主。武昌起义明明推翻了清廷,作为革命灵魂的孙中山,为何连革命领导权都握不住?
缺席的关键60天1911年10月12日清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饭馆里,孙中山正借着晨光翻译电报。就在前一天,武昌新军已打响起义第一枪,可这位革命领袖却是从当地报纸上才得知消息。此时他已在海外流亡16年,正为革命筹款奔波。
这个时间差成了致命漏洞,起义成功后,武昌急需建立统一指挥核心,可同盟会核心骨干黄兴、宋教仁尚未赶到,革命党人竟因“资望太浅”,把清军协统黎元洪推上了鄂军都督宝座。
等孙中山12月25日回到上海时,全国17个独立省份中,已有14个省的都督由旧官僚或地方军阀担任,革命政权早被“掺了沙子”。
更棘手的是,各省代表在孙中山回国前就定了“规矩”:11月间汉口会议明确提出“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后来坦言,他回国时面对的不是“领导岗位”,而是一个早为袁世凯预留的“过渡席位”。
革命党手里没枪,更没钱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就遭遇了第一个难题:陆军总长黄兴冲进办公室诉苦,说10多万革命军已欠饷一个月,士兵们吵着要哗变。财政部查账后给出的数字更惊人,国库只剩10块银元,连政府职员每月30元的军用券都发不出去。
财政困局早成死结,武昌起义后,列强立刻攫取海关税收,各省独立后又截留地方税,临时政府能指望的只有华侨捐款和公债,可这点钱连军费零头都不够。孙中山曾紧急向英、法、美银行团求助,却被以“未建正式政府”为由拒绝,甚至英国政府还暗中停止了对清廷的借款,实则是逼迫革命党妥协。
枪杆子同样不站在革命党这边,当时全国最能打的军队是袁世凯掌控的北洋六镇,仅武汉前线就部署了7万兵力,而革命军虽号称20万,实则多是临时招募的民军,装备差、纪律乱。黄兴指挥的汉阳保卫战惨败后,革命党内部更是弥漫着“打不过袁世凯”的悲观情绪,不少人直言“不如让袁来主持大局”。
列强与内鬼1912年1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给外交大臣格雷发了封密电,直白表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袁世凯才是最佳统治者”。这番话道出了列强的真实心思,他们怕中国真的走向独立,更愿扶持袁世凯这样的“代理人”。
日本的态度更露骨,前首相山县有朋直言“日本不希望中国有强有力的共和国”,驻华公使甚至直接劝说袁世凯“维持君主立宪”。列强的施压很快见效:他们不仅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还放出话“只有袁世凯上台,才能获得国际认可”。
内部的妥协派更让孙中山孤立无援,立宪派领袖张謇早就和袁世凯暗通款曲,劝说革命党“若能让袁反正,可免战乱之苦”;连同盟会骨干宋教仁都认为“应尽快结束革命,实现统一”。1912年2月,清帝退位的第二天,14省代表就联名通电,催促孙中山“履行前言,让位袁世凯”。
结语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职仪式上说道:“今日清帝退位,共和已成,我辈之目的已达。”可他心里清楚,这场“胜利”代价沉重。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能铲除旧势力的根基,更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共和秩序。
孙中山的困境,本质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统一的革命力量,没有独立的外交地位,仅凭理想和热血,根本撑不起一场彻底的革命。正如他后来总结的:“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内外人心之倾向共和。”
这场革命留下的,既有推翻千年帝制的辉煌,也有权力旁落的遗憾。但正是这份遗憾,让后来者看清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经济独立是根本”的真理,为中国革命埋下了新的火种。
参考文献
团结报党派e家. 武昌起义之后与清帝退位. 2018-10-12.
团结报党派e家.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归国途中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 2021-11-25.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帝国主义国家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2011-10-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