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01:13

冷知识:古人造园是因为出门太难~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

我其实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啥有些江南文人明明就离自然山水不远,还要在宅后建造一个园林呢?比如苏杭地区本就风景名胜众多,为何要再花千金,将山水搬进庭院呢?



其实如果你明白了古人出门有多难,这个问题也就好理解了。从阡陌间的农夫到朝堂上的帝王,出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普通百姓出行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而言,出行从来不是选择,而是需赌上性命的冒险。

从制度上讲,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石是农业,这就需要用制度把百姓绑在土地上,想要出行,那你得先去开证明,这在秦汉称 “传符”,隋唐叫 “过所”,明清则名为 “路引”,其实本质都是限制人口流动的手段,如果你偷跑被抓,轻则杖责,重则充军。


明代路引

即便你获得了路引,高昂的出行成本足以压垮整个家庭,《唐六典・卷三》记载:“车载一千斤九百文,山阪险难不得过一百五十文”。从长安到扬州约 3000 里,雇驴加食宿的花费,就相当于农户一年的收入。

即使到了明清,出行依然贵的可怕,从北京到杭州的运河船费加沿途盘剥需白银 5-10 两,是农户 2-3 年的积蓄。


清末赶路的百姓

更可怕的是旅途中的危险,明代徐霞客在《湘江遇盗门记》中详细记述了遇劫经历:深夜群盗持刀登船,财物被焚,随从被戳伤,自己落水差点溺亡,“《徐霞客游记》合刻十本俱焚讫”。这种遭遇并非个例,宋代蜀道、明清鲁豫交界 “白日劫道” 屡见不鲜。



就算是不遇盗匪,恶劣的旅途环境也容易让人患上各种疾病,因缺乏医疗条件,死亡率极高。

官员富商出行那么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官员,富商会不会好一点呢?

会,但依然困难重重。

古代可没有飞机高铁,即便是高官富商依旧得“享受”漫长的颠簸,唐开元年间,李白从长安返回江油,全程 900 公里,其中 600 公里山路走了 30 天,发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的慨叹。



北宋欧阳修从开封回江西永丰,车马结合走了 30 天;明代海瑞从北京回广东琼山,8000 多公里路程耗时 60 天,要知道官员都是有公务在身的,时间长就容易逾期受罚。

而且官员出行虽有部分公费支撑,但实际开销常需自付。欧阳修返乡花费 60 两银子,折合今人民币约 4 万元;纪晓岚从北京回河间 420 里,仅 6 天就花了 6 两银子。更不用提商人携带货物需缴纳重税了。


清朝官员马车

还有很多官员都倒在了旅途之中,东汉的伏湛、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赵明诚都是旅途中暑去世的。

皇帝出行那么皇帝出行总可以高枕无忧了吧~

其实也不行~

帝王出行需提前数月甚至数年筹备。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随行人员超 3000 人,沿途需修建数百里石板御道,且禁止百姓通行,苏州、扬州等地新建数十座行宫,总花费达 1500 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乾隆南巡图苏州(局部)

但这么奢华的出行却并不自由,乾隆南巡时,“坐哪、吃啥、见谁” 都需提前报备,两岸禁军列队护驾,百姓需提前清场。乾隆晚年南巡时,几乎每日都要处理数十份奏折,比在宫中更为劳累。


出警入跸图(局部)

再加上天气等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事,比如清朝嘉庆皇帝就是去避暑山庄的途中中暑引发疾病身亡,成吉思汗也是在狩猎中坠马离世。

造园补偿山水之乐你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富商,亦或是帝王出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园林就成为了人们对于去远方的一种补偿。

正如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所写,拙政园主人王献臣官场失意后,“筑室种树,灌园鬻yù蔬,逍遥自得”,用假山代远山、池水代江河,实现卧游之乐。



所以皇帝的园林,就要将全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石搬运而来,园林也就变成了坐拥天下的象征了。

你看承德避暑山庄,既有山区,也有平原湖泊,既模拟了燕山、太行山的山势,又能能体验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塞外风光,还能兼具江南景色的秀美,所以康熙《避暑山庄记》中写道:“此地山川之胜,媲美江南,兼绕塞北风光”。



私家园林虽然不能纳天下之景,但也可以实现文人的山水之乐,所以园中大多都叠山理水,模仿名山大川,弥补自己无法远游的遗憾。

这种代偿,既有对现实困境的妥协,也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无法亲自踏遍山河,便让山河走进庭院;无法自由出行,便让心灵在园林中漫游。



毕竟到不了的才叫做远方嘛,小蚂哥很喜欢《近园记》中最后这句:虽不及东皋之别墅,鸣珂之盘涧,亦庶几寄吾身于一壑之内,而吾意悠然矣。



现在你理解古人为啥要花千金造园了吧~毕竟安全又舒适,谁不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呢?

这期就先聊到这,更多有趣的古建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冷知识:古人造园是因为出门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