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雕像凭啥上山?一锤一炸干出来的“美国脸面”藏着哪些冷知识
我们习惯把它当做“美国精神”的象征,四尊总统头像肃然矗立在悬崖之上,仿佛天生如此。这玩意儿是被“炸”出来的,真刀真枪地在山上凿了14年,用的不是艺术家的美工刀,而是矿工的炸药包。
比起一座纪念雕像,它的诞生过程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高原采矿战”。
一、一个历史学家的“灵感瞬间”时间回到1920年代,美国南达科他州刚立州不久,文旅资源贫乏得可怜。
一个州历史学家看到了南部佐治亚洲的游客爆棚,脑子里马上亮起了灯泡。别人都靠一个雕像带火一片景区,我们干嘛不造一个更大、更炸裂的。
原计划是纪念西部拓荒英雄,但受邀设计的雕刻家博格勒姆觉得格局太小,拎不起来国家象征的牌面。
于是他提出一个更“硬核”方案,搞几个总统上山头,一口气把国家形象树起来。
二、总统头像从哪来?一块荒山认了命雕像的“画布”选在了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尔山,那是一块150米高的大花岗岩悬崖,表面平整、结构坚硬,简直天生为雕刻而生。
别被“天造地设”忽悠了,这座山可不是景区,而是实打实的原始荒野。没有电网、没有道路、没有输送系统,甚至连“上山”都是个物理难题。
他们就是硬扛了下来。
在山脚他们自己搭出一个小型村庄,配置了铁匠铺、工具站、宿舍楼。上下山全靠缆车,运输靠吊椅,工人日常工作就是悬在几百米山崖的边缘进行施工。
根本看不出是搞艺术,更像一支蛮横的高山作战队。
三、技术差点脱节,但人类总能办法上墙真挑战从“雕刻头像”那一刻才开始。
博格勒姆手里有的,是一个仅1.5米高的缩小模型,山体雕像的最终高度是18米。
你不能拍张大头贴放大打印,也没有今天的激光雷达和自动建模。
就连当时用来放映的投影机,也因为山体规模太大直接失效。
博格勒姆翻了古书,从希腊人的石雕技术中提炼出了思路,点线仪测绘法。
他用这套系统,把模型每一个坐标点放大12倍,投射到山体上,然后由工人按照点位去钻孔、爆破、清理石料。
一万个点位靠人工一点点敲出来。
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近乎宗教式的几何信仰和细节死磕。
四、雕刻?不,是一场定向“爆破革命”别被“雕刻”这个词骗了!总统山根本不是慢工细作的雕刀摹样,而是靠炸出来的。
先用炸药把山体炸到接近脸型,再用30公斤级的风钻雕刻轮廓,每天就这么被钉上山的矿工,在刺耳的钻击声中、在风声猎猎的崖壁上,一点点“刮”出四张总统的脸。
当风钻太重不稳,有人就给钻子绑上链条,让它晃动幅度更小。有人更是把脚顶上去,加一点支撑力,硬生生把那几吨的山石驯成眉眼鼻颊。
这不是雕刻是搏命。
14年间居然没有出现一次致命事故。在那个没有安全网、没有现代施工标准的年代,这简直像个奇迹。
五、神来一刀,给总统“点睛”头像轮廓很容易把人当石人忽略,但让这四尊总统彻底“活”起来的是一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眼睛。
普通石雕大多眼神空洞,到了那么大的比例更像“大白眼”,有灵魂非常难。
博格勒姆用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不是浅雕而是深凿。
他在眼框深处制造阴影,在瞳孔部分故意保留一块小小的凸起方石,形成“亮点”。
远远看去,这高光恰到好处,让总统眼神变得有焦点、有目光、有神情,仿佛真在凝视远方。
这一刀,是点睛。
六、烂尾的脖子,赚来的“金山”1941年二战爆发,一切资源让位给战场。
雕像被迫停工,只做到总统的脖子,原定要刻到胸、甚至配墓室的大计直接停在半路。连那枚据称要作为“美国秘密记忆库”的陵室,也只是在山体里硬凿了个雏形,封起来成了无名洞。
而博格勒姆本人也在停工几年后遗憾离世,没有看到自己一手炸出来的“美国脸”变成什么样子。
谁能料到这个“卡在脖子”的半成品,竟然成了美国历史上最赚钱的烂尾工程之一。
如今每年有几百万名游客专程打卡,美国国家公园署把它视为文化财产,所有南达科他州的宣传片都会避不开它。
一个不是艺术家、而是矿工建出来的艺术标本,撑起了整个州的旅游经济基本盘。
结语这个故事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所有我们今天以为理所当然的国家符号,其实都不是印刷品构建的,而是工人爬山、步步炸开凿石的真枪实干拼出来的。
没有技术?就造一个。没有条件?就创造环境。
这不光是美国的谋划力,也是一个国家如何用“人力”去制造“象征”的样本。
你可以说它是文化标志,也可以说它是旅游商品化的经典操作。但无论如何,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最厉害的战略,从来不是规划得有多漂亮,而是一个点子能不能让一群普通人干出结果来。
拉什莫尔山没有高科技,没有巨资名师,没有完工剪彩的庆典。
有的只是人,一批铁打的工人,一锤接一锤凿出了“总统”,也凿出了一整套“美国身份”。
多讽刺,一个从未被建完的失败工程,还真成了美国少数能被全球记住的国家脸面之一。
这才叫“炸”出来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