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刀下留人?不杀李绂,才是《雍正王朝》帝王心术的巅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雍正作为统治者,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基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至于《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不能杀李绂?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李绂为何人?
李绂,江西临川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乾隆年间,担任侍郎,是清代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他崇尚陆九渊、王阳明,精通义理之学,强调知行合一。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应该招致雍正的打压才对哈。
那么,《雍正王朝》中他做了啥事情惹得雍正想杀他呢?
起因是他赴京上任直隶总督时,得知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对待吏治很苛刻,李绂苛责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个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其后,他多次上书弹劾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田文镜则反告李绂结党营私,被诬告下狱。
在判决时,李绂两次被押至刑场,雍正派人问他:“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得到的答案是:“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足见他立场的坚定。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看重吏治,懂得民生的好官李绂。
但也没抵得住雍正对于自己的亲信田文镜的袒护。
因为田文镜是在执行自己的改革政策,他的改革离不开田文镜这样的酷吏。
考虑到对于自己改革的巩固,对于政局的稳定,他必须把李绂抓起来。
就算李绂没有包庇结党营私,雍正也是会用其他由头把他逮起来的。
抓李绂只不过是想堵住反对者的嘴,维护改革的推行。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李绂竟然意志这么坚定,完全没有给雍正这个主子台阶下。
通过李绂在刑场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他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最真实的体现。
他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在做,表里如一。
只是可能很多人有些搞不懂的是,李绂明明是去京城赴任直隶总督,却要跑过去找田文镜麻烦。
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李绂对田文镜的言行早有不满,只是借由赴京上任,顺道去河南罢了。
李绂的这一做法也是符合他理学思想“存天理”的要求。
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时,发现其居住环境很简陋,夫人的首饰也都是铜做的,完全没有达官显贵的家属样子。
这对于痛恨贪官污吏,注重清廉的雍正来说,确实被触动。
从这一点来看,李绂又是雍正对于自己当官清廉,痛恨贪腐的主张。
对于这样的李绂,他又下不了手,只能放下了杀李绂的想法。
还有就是李绂并没有反对改革,他只不过是看不惯田文镜的行径。
因为这些已然跟自己心中的理法、道义相违背。
从这一点出发,雍正也没有理由杀李绂。
加上李绂作为清流文官集团的领袖,在士林中地位很高。理学家、方志学者的形象又让他深受读书人爱戴。
杀李绂就意味着得罪士林、天下读书人,往自己身上抹黑,雍正从统治角度出发,也是不会这么做的。
雍正跟他老爹一样,都是懂得帝王的制衡之术的。
虽然,自己需要亲信能臣做事,但他也需要像李绂这样的清流来制衡,维持朝堂稳定,避免某一方独大,带来严重后果。
杀了李绂只能解自己心头之恨,且不利于他拉拢起士绅阶层。
通过以上种种,雍正就已经在心中赦免了他。
只不过他想把赦免李绂的这个功劳,留给自己的接班人弘历,做个顺水人情。
弘历回来求情时,曾表态:“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让儿臣跟他们去斗,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儿臣一个人担下来!”
雍正对自己这个儿子的担当很欣慰,说到:“要得罪人,要留下骂名,朕一个人担起来。你记住啊,任何时候,都不要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他借着弘历的求情,“顺坡下驴”而已。
既给儿子弘历树立可仁德的美名,又给弘历树立了威信,积累了政治资本,又保全了李绂清流形象。
当李绂离开京城时,刘墨林代表宝亲王弘历前来送行。当李绂听说刘墨林是代表敬酒时,立即跪下饮尽,足见他对于弘历的救命之恩的感激。
雍正的计谋,他的铁腕手段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
因此,并不是雍正不能杀李绂,而是有没有必要杀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