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拥立为天下共主以后,为何采取了“皇帝”这个称呼?
现代人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初步了解往往是这样的:那就是在古代,最高的统治者称呼是皇帝。但其实,这个情况并不符合所有朝代:比如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帝(不是皇帝,就是帝)。即便是秦汉以后,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很多胡人朝廷的君主采取的尊号其实是天王(不过后世历史学者为了方便称呼,也将其统称为皇帝)——比如十六国时期的苻坚,还有北周初年的宇文毓,他们的尊号其实都是天王而非皇帝。其实在刘邦那个时代,皇帝这个词汇也不过是一个新鲜词:从秦始皇使用皇帝尊号开始,到秦二世被杀,皇帝这个称号满打满算也就用了十五年。但是,为什么刘邦被拥立为天下共主以后,也采取了皇帝这个尊号?
1、短暂的皇帝,悠久的帝按照《史记》的记载,项羽自杀以后,刘邦被韩信等诸侯集体劝进:建议刘邦做皇帝。很多人据此得出结论,刘邦采取皇帝这个尊号,是在韩信等诸侯的建议下做出的选择。其实这个说法,一般是职场小白的认知。
明眼人都知道,职场很多事情讲究一个内定。韩信等人的劝进的背后,其实也必然是经过一番“指导协商”的基础上,才发生的。也就是刘邦授意韩信等人劝进。换句话说,是刘邦本人看上了皇帝这个尊号。
其实皇帝这个称号虽然很新鲜,但是,帝这个称号可要悠久:比如夏朝之前有五帝,使用的是帝,商朝也使用帝。皇帝事实上是在帝的基础上,添上了皇这个词,最终有了皇帝这个词汇。
所以论悠久,帝更让刘邦认可。
2、贬值的王其实早在秦灭六国之前,王这个尊号,就已经有点不值钱了。
在西周初年,周朝确定对华夏的统治权以后,天子的尊号是王,其余的诸侯都是天子册封的,所以王只能有一个,其余的诸侯都是公、侯这样的称号。当然这个规矩仅限于周朝的统治体系,在周朝体系之外的势力,是不按这个规矩的。
比如在长江流域发展的楚国、吴国、越国,就都使用了王的尊号:甚至楚的君主直接表示,我是蛮夷,不是周朝体系下的“文明人”,所以我要使用王这个称号。
当然,中原诸侯也讥笑楚的王是假王,自娱自乐的王。
不过,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不论是天子势力强盛时期,还是沦为吉祥物的时候,大部分诸侯不论势力再大,都表示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周天子,其余的都是诸侯,都是周朝天子的臣子。
事情在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无限趋向0.所以强势的诸侯也都纷纷采取了王的称号——这导致天子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王已经到处都是。所以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昭襄王和齐王商议,认为秦和齐都是大国,所以和其他国家的统治者都用王的尊号,显示不出自己的身价,所以希望使用帝号:秦使用西帝称号,而齐使用东帝称号。这说明多数诸侯觉得,帝比王的地位高。
秦朝末年,在大泽乡起义的冲击下,被秦灭掉的各诸侯国纷纷复国。当时,项羽叔侄扶持熊心做反秦势力的盟主。考虑到其他各国复国以后,统治者都是王,所以熊心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其他国王不同,于是熊心的尊号是义帝——也就是楚义帝。而项羽则是义帝旗下的楚霸王。
不过,项羽和熊心最终产生权力冲突。最终项羽杀死熊心。也因此给刘邦口实:项羽弑君,天理难容。
3、结语因此刘邦在成为天下共主以后,能选择的尊号肯定是帝。而皇帝要比帝听起来格调高。而且,皇帝还是之前历史上,实实在在对全天下有过实质性统治的职务,这和之前的情况截然不同——商朝的核心统治范围很小,而刘邦打算统治更庞大的范围——也就是,无限趋向大一统的统治。
事实上,这也是刘邦对秦朝制度的部分肯定。
所以,刘邦当然要选择皇帝这个尊号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