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8:24

央视主持人姐妹,竟是东北军后代?外祖母:你们外祖父从不穿军装

1936年冬,西安城里阴雨不断,少帅张学良身边那位只写公文、不穿戎装的机要秘书吴家象,悄悄把家人转移到北院安顿。没人料到,几十年后,他的两个外孙女会在电视里成了家喻户晓的面孔。时空一转,这段看似无关的往事,为方舒、方卉姐妹的履历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入关,吴家象随军奔波,先西安后重庆,再到庐山。秘书的身份让他常年夹在军政之间,却始终穿长衫、戴边框眼镜。外祖母回忆那段岁月时,总喜欢重复一句话:“你们外祖父从来不穿军装,他就是个读书人。”这句叮咛后来几乎成了姐妹俩的家训——做事可锋利,做人要文气。

1957年,方家长女出生,父母给她取名“舒”,含“舒缓”“舒心”之意;1959年,次女降生,本叫“慧”,写起来太繁琐,母亲一挥手改为“卉”,简单又顺眼。那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宿舍里收音机里正播着“高举红旗”,一家人在晾衣杆下聊着乐理,也聊流落各地的亲戚。战争的尘埃逐渐散去,生活却并不轻松,他们盼孩子长得清清白白,少惹是非。
姐妹成长路线南辕北辙。姐姐安静,喜欢钻图书角;妹妹活络,常在文艺汇演领舞。一张瘦瘦小脸和一双大眼睛让副导演在附中找“小萝卜头”时眼前一亮,方舒就这样稀里糊涂进了《烈火中永生》的剧组。从此“骨瘦小男孩”成了银幕记忆,方舒也顺势闯进电影圈。与此同时,方卉在海政话剧团摸爬滚打,革命历史戏演了一车,唱《赤道战鼓》时嗓子沙哑,仍靠一杯热盐水撑下来。
1978年以后,全国大专院校恢复招生。方卉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干部大专班,和唐国强、肖雄成了同学。课堂上她认真做笔记,宿舍里却总嚷嚷“真想上电视”。巧的是,1985年毕业那年,中央电视台扩栏,《九州方圆》《文化生活》等节目急需新人,赵忠祥一句推荐,把她推到演播室灯光下。从此观众记住了那双灵动的大眼。

《正大综艺》更像一股旋风。1990年,杨澜赴大庆油田实习,姜昆奔走于演出,两位主主持人档期撞车,泰国正大集团决定换一对“新鲜面孔”。他们抛出的条件很直白:姐妹搭档最好,女性最好,普通话流畅最好。方舒听消息后心里打鼓——多年没摸麦克风,真会被看中?方卉也纠结:要不要和姐姐一起试试?最后两人一拍即合,冲进录制现场。
试镜那天,正大集团负责人先让朗诵,再让即兴提问,最后是小游戏配合。有人担心方家姐妹会互抢锋头,结果俩人默契得出奇。彩排完走出演播厅,两人互看一眼,只吐出两个字:“过了。”那阵子坊间议论多:有人说妹妹蹭姐姐的名气,也有人说姐姐靠妹妹的主持底子。姐妹俩只当耳旁风,同住北京,却忙得一个进门一个出门,见面靠纸条、留言机。

1991年初夏,方舒驾车在复兴门掉头时与一辆工商局车辆相撞,七根肋骨加锁骨骨折,脸上缝了十针。报纸吵得热闹,话里话外似在较劲“权力”与“名气”。交管部门认定两车责任五五开,风波本可止息,可外界偏不甘心。那段住院日子,她读了三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解闷。骨头刚愈合,她拖着绷带到南方灾区捐了1000元,又吊着右臂参加赈灾义演,同行直呼拼命。
几乎同一时间,方卉也碰到意外。她骑车出央视东门,一辆公共汽车违规转弯逼来。“快停!”她急喊,司机却没听见。无奈只得弃车扑向路边,下一秒车轮碾过她的坤车,留下一滩碎铁。旁边大爷忍不住说:“姑娘,算你命大!”她拍拍灰,笑着调侃:“看样子,我也跟姐姐‘撞车’了。”
主持生涯继续,高光背后依旧琐碎。方卉不爱逛街,却迷恋歌剧。帕瓦罗蒂来京,她掏十张“大团结”买内场票,只为听一句高C。朋友嘀咕她不懂时尚,丈夫王湖泉一句“我老婆衣柜不缺,只是懒得折腾”堵回去。方舒忙拍戏,方卉忙直播,父母依旧在音乐学院教课,周末一家人围在小餐桌,各自递菜,不谈圈里闲话。

外祖母暮年常坐在老式躺椅上看电视,屏幕里播放着关于张学良的纪录片,她忽然指着屏幕低声念叨:“不对,那件衣服他可从没穿过。”方舒递上一杯温水,外祖母又笑道:“你们外祖父当年连小立领都嫌像军装。”姐妹俩相视,没再回答,毕竟老人所珍视的那份身份,已经融进自家的血脉与行事准则——低调、谨慎,又绝不回避风浪。
经历风雨后,各自归位。方舒继续在北影实验小剧场拍戏、执导;方卉在央视完成《九洲方圆》最后一期后转去幕后做策划。两代人的足迹,穿过烽火、穿过银幕,落在点点灯光下,也落在观众遥控器的“确定”键上。昔日东北军幕僚后人,如今化作主持人的清丽声线,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迁徙,就这样静静写在荧光屏背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主持人姐妹,竟是东北军后代?外祖母:你们外祖父从不穿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