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辽国灭后晋却不能占领中原,而金国灭北宋后能占据北方?
在唐朝之后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胡人入主中原:第一次是石氏晋朝(五代后晋)时期,契丹灭亡晋朝,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度在开封称帝。另一次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宋朝皇帝被金兵俘虏,然后押送到金的大后方。不过,这两次事件结局截然不同:石氏晋朝灭亡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之后没多久就被迫放弃中原,撤回契丹的本土。而金灭南宋以后,金却能长期占领淮河以北的地盘。那么,为什么这两次胡人入主中原,结局截然不同?
1、中原情况不同首先不可否认,石氏晋朝时期和北宋时期,中原的情况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朝廷其实更有一种武林盟主的属性。所以这事实上也有一种准“去中心化”的属性。因此辽兵占领开封,晋朝皇帝投降以后,耶律德光虽然名义上做了中原皇帝,但其实更多是武林盟主的属性。耶律德光想真正确定对中原的统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解除藩镇武力问题。也就是需要如同拔钉子一样,把晋朝故地的藩镇一个个的都拔掉,解除其武装。当然,这项工作难度系数很大,但是,理论上说,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是制度问题。如果解决掉旧的藩镇,但是形成新的藩镇,本质上还是治标不治本,耶律德光的皇权还是被限制。所以需要在解决藩镇割据以后,确立新的制度来规范藩镇。制度建设这一点,对耶律德光来说无疑很难。所以,单就制度建设问题来看,对于耶律德光来说,藩镇问题是无解的问题。
而北宋建立以后,确实有过针对节度使的制度建设。在北宋的制度建设之下,藩镇割据的局面消失了。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遭遇靖康之变,朝廷被端掉,对于宋朝来说,想要重新组织反抗力量,难度系数很大。而赵构能够做皇帝,其实很大程度也是出自侥幸因素——如果当时金直接统治中原,之后的剧本走向倒是很难说的问题——虽然宋故土百姓也确实会起来反抗,但会不会导致类似五代十国那样漫长的战乱倒也是难说的问题。
2、反抗者态度不同契丹入主中原的时候,各大晋朝的军头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换个视角来看,耶律德光到开封当皇帝,本也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而一旦耶律德光的统治出现破绽,中原的军头可以及时抓住时间窗口对其发难:原晋朝大将刘知远就是例子。刘知远驱逐走辽兵以后,建立沙陀汉朝(五代后汉)。
金灭亡北宋以后,一度扶持伪楚朝廷。不过金兵撤走没多久,赵构就被拥立为新的宋朝皇帝。不过,因为赵构不是军事家,且赵家对武将的不信任,所以很多事情的时间窗口就因为宋朝高层扯皮而丧失。否则金很难在中原站住脚。而金则利用宋朝高层的一系列弊政,重新在中原扶持了伪齐。而赵构对于金的态度则一味主张求和,这也为金直接统治中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窗口。
3、征服者统治技巧问题此外,征服者统治技巧的差别,也对结果影响很大。
契丹入主中原的时候,耶律德光不具备治理中原的经验,强行治理,结果引起中原军民反抗,耶律德光也不得不被迫撤离中原。而金廷似乎吸取了这个教训(按:金太宗好像不读书,所以是否知道这个掌故也不好说),于是在中原先后扶持伪齐、伪楚这样的势力,实现代为治理。伪齐一定程度上,确实一定程度上,给金朝的统治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只不过到了后期,伪齐的功能越来越鸡肋,才被金皇帝废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