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5:20

南朝宋文穆皇后王宪嫄:生暴君刘子业,名门女的皇室悲喜

元嘉三十年(453 年)冬,建康(今南京)皇宫的太极殿里,30 岁的王宪嫄身着赤纱朝服,跪在新帝刘骏面前,接受皇后册封的玉册。殿外寒风呼啸,吹得宫灯摇曳,她却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 —— 就在半年前,前任皇帝刘义隆(刘骏之父)被太子刘劭弑杀,刘骏起兵平叛,才登上皇位。而她,从一个外放藩王的王妃,一夜之间成了南朝宋的皇后。
“琅邪王氏之女,淑慎有仪,宜登尊位,母仪天下。” 礼官的声音在大殿回荡,王宪嫄双手接过玉册,指尖触到冰凉的玉石,突然想起 15 年前嫁给刘骏时的场景 —— 那时他还是个外放的武陵王,她跟着他去江陵,住的是简陋的王府,如今却站在权力的顶峰。可这份荣耀背后,藏着南朝宋皇室挥之不去的血腥,她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和这个动荡的王朝紧紧绑在一起。
王宪嫄能嫁给刘骏,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她背后的 “琅琊王氏”—— 这个从东晋到南朝的顶级豪门,出了王导、王羲之等名人,堪称 “贵族天花板”。《宋书・文穆王皇后传》明确记载:“后讳宪嫄,琅邪临沂人也。祖偃,晋丞相导玄孙,父嘏,太宰祭酒。” 意思是她的祖父王偃是东晋丞相王导的玄孙,父亲王嘏官至太宰祭酒,妥妥的名门嫡女。
这样的出身,让王宪嫄从小就接受最严格的贵族教育:不仅要会女红、礼仪,还要读《诗经》《礼记》,甚至懂一点书法绘画。据《南史・后妃传》补充,她小时候跟着祖母谢道韫(没错,就是 “未若柳絮因风起” 的才女)学诗,一次谢道韫让她以 “雪” 为题作诗,她写 “轻雪逐风飞,寒英随节绽”,被祖母夸 “有王氏风骨”。
15 岁那年,宋文帝刘义隆为儿子刘骏选妃,一眼就看中了王宪嫄 —— 既有名门背景,能拉拢琅琊王氏,又有才情素养,配得上藩王身份。婚礼办得不算隆重,毕竟当时刘骏只是个不受重视的外放藩王,可王宪嫄却毫无怨言,跟着刘骏去了江陵。在江陵的日子里,她从不抱怨住处简陋,反而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陪刘骏读书、下棋,缓解他外放的苦闷。刘骏后来在诗里写 “荆楚多风月,与卿共赏之”,说的就是那段日子。

刘骏早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宋文帝偏爱太子刘劭,对其他儿子多有猜忌,刘骏被外放江陵、江州等地,连回京探亲都要受限。王宪嫄跟着他,不仅要适应各地的生活,还要帮他应对朝廷的监视 —— 有次宋文帝派内侍来 “慰问”,实则打探刘骏的动向,王宪嫄故意当着内侍的面,和刘骏讨论诗文,还说 “王爷只想读书,不愿过问政事”,成功打消了文帝的疑虑。《宋书・孝武帝纪》里提到刘骏 “在藩多有美誉”,这背后少不了王宪嫄的助力。
元嘉三十年(453 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天下大乱。刘骏在江州起兵,王宪嫄虽然留在江陵,却没闲着 —— 她联系琅琊王氏在当地的势力,为刘骏筹集粮草、招募士兵,还写信给建康的王氏族人,让他们暗中支持刘骏。后来刘骏顺利打进建康,登基为帝,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江陵接王宪嫄,册封她为皇后。
成为皇后的王宪嫄,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谨慎。她知道刘骏登基后,面临着 “宗室不服”“大臣猜忌” 的局面,便主动提出 “减皇后仪仗”,还劝说刘骏 “重用贤才,安抚宗室”。据《宋书・后妃传》记载,她 “恭谨有仪,接抚诸姬,咸有恩意”—— 对待后宫其他妃嫔,她从不打压,反而在她们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对待宫女太监,也多有体恤,后宫上下对她都很敬重。
刘骏对王宪嫄也十分信任,不仅让她管理后宫,还时常和她商量朝政小事。有次刘骏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又怕大臣反对,王宪嫄建议他 “先让大臣举荐,再顺势提拔”,既避免了争议,又达到了目的。刘骏笑着说:“朕有皇后,如得良佐。”
王宪嫄为刘骏生下了六个孩子:长子刘子业、次子刘子尚,还有四个女儿,其中最有名的是山阴公主刘楚玉。这六个孩子里,刘骏最看重长子刘子业,立他为太子,对他寄予厚望。王宪嫄作为母亲,对刘子业的教育十分严格 —— 她请名师教刘子业读书,还亲自监督他练字,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可刘子业从小就显露出自私、残暴的性格。有次刘子业因为背书不熟练,被老师批评,他竟偷偷把老师的书烧了。王宪嫄知道后,罚他跪在祠堂里反省,还哭着说:“你是太子,将来要继承大统,怎么能如此任性?” 刘子业表面认错,心里却记恨在心。《宋书・前废帝纪》记载,刘子业 “少好读书,颇识事,而性凶暴,多过失”,可见王宪嫄的教育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
相比之下,山阴公主刘楚玉则继承了母亲的才情,却也染上了皇室的骄纵。她长大后,向刘骏提出 “要和皇子一样有封地”,刘骏答应了,王宪嫄却劝说:“公主当守妇道,过多封地反而会引来非议。” 可刘骏没听,还是给了刘楚玉很多封地,这也为后来刘楚玉的 “荒淫” 埋下伏笔。
王宪嫄看着子女的性格走向,心里充满担忧。她曾对身边的侍女说:“我儿子太刚,女儿太骄,将来恐怕会出事。” 可她没想到,这份担忧,会在她死后变成现实。
大明八年(464 年),王宪嫄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当时刘骏也身患重病,却还是每天来看她,握着她的手说:“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还要看着太子长大。” 王宪嫄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拉着刘骏的手,嘱咐他:“太子还小,性子又急,陛下百年后,一定要找忠臣辅佐他;其他孩子也要好好安置,别让他们卷入纷争。”
没过多久,王宪嫄就去世了,享年 38 岁。刘骏悲痛欲绝,下旨 “辍朝三日”,追封她为 “文穆皇后”,还特意为她修建了景宁陵,葬礼规格按照皇后最高标准。《宋书・礼志》记载,王宪嫄的葬礼上,“卤簿鼓吹,一如旧典,诸王、公主皆会送葬”,可见刘骏对她的重视。
可王宪嫄没想到,她去世后才一个月,刘骏也病逝了,16 岁的刘子业登基为帝。刘子业继位后,不仅没有遵从母亲的嘱咐,反而变得更加残暴 —— 他杀害宗室、侮辱大臣,还把王宪嫄的灵位从宗庙里搬了出来,理由是 “母亲生前管我太严”。后来刘子业被废杀,史称 “前废帝”,山阴公主刘楚玉也因 “荒淫无度” 被赐死。

王宪嫄的景宁陵,在南朝宋后期的战乱中也遭到了破坏。直到南齐建立后,齐高帝萧道成才下令修复景宁陵,还特意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宋文穆皇后之墓”,算是给了这位名门皇后一点最后的体面。
在南朝宋的历史里,王宪嫄是一个 “被忽略” 的皇后 —— 人们更多记得她残暴的儿子刘子业、荒淫的女儿山阴公主,却很少有人提起她这个出身名门、谨守本分的皇后。《宋书・后妃传》对她的评价很客观:“文穆皇后,出身华族,淑慎有仪,佐孝武(刘骏)定大业,育六子,虽身后子女不才,然其德可称。”
王宪嫄的一生,是南朝宋名门女子的缩影:她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努力在动荡的皇室中扮演好 “王妃”“皇后”“母亲” 的角色,却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 —— 南朝宋皇室的血腥内斗、子女的本性难移,都让她的努力变成了泡影。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中,即使是名门女子,也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一生追求 “规矩” 与 “安稳”,却生在了最不守规矩、最不安稳的时代,这或许就是她最大的悲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朝宋文穆皇后王宪嫄:生暴君刘子业,名门女的皇室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