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5:20

满清是如何靠十几万军队夺取天下的

明朝崇祯年间,风云变幻,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李自成攻陷北京,张献忠占领四川。

但是,关外的满洲八旗兵仅十几万之众,却能在短短时间内连续击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进而瓦解南明势力。
当时,南明各方势力加起来至少拥有几十万军队,却难以抵挡八旗几万主力部队的进攻。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清军入关后的征战过程中,投降清朝的明朝旧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三桂、李成栋、尚可喜等明朝旧将,纷纷倒戈投向清朝,成为清军冲锋陷阵的先锋。
吴三桂,这位原本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在明朝灭亡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招降他,却因一系列变故,最终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军入关。
吴三桂的军队战斗力较强,且熟悉中原的地理环境和军事情况。在清军与李自成的战争中,吴三桂的部队成为清军的重要助力。
他率领部下在一片石之战等战役中,与清军协同作战,给李自成的大顺军造成了重大打击。此后,吴三桂又跟随清军一路南下,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吴三桂镇守云南,康熙年间又反清复明,还当了几年皇帝,
李成栋原本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部将,后投降明朝,在南明弘光政权中任职。清军南下时,他又投降了清朝。
李成栋在清朝的指挥下,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他在江南地区的征战中,表现得极为凶残,大肆屠杀抗清军民。
例如,他在嘉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史称“嘉定三屠”。他的投降和卖力作战,使得清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得以迅速稳固。

尚可喜也是明朝旧将,他在明朝末年的辽东战场上,因受到排挤而投降清朝。尚可喜的军队擅长陆地作战,在清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他跟随清军四处征战,先后平定了广东等地,为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些明朝旧部的投降和助力,使得清军在兵力和战斗力上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他们熟悉中原的情况,为清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和作战经验,成为清军能够迅速击败南明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军在征战过程中,采用了贿赂的手段来分化明朝的势力。清朝的高层官员通过许以高官厚禄,引诱一部分明朝官员投降。在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们大多贪图富贵。面对清军的诱惑,许多官员经不住考验,纷纷选择投降。
一些明朝的地方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财富,在清军到来时,不做任何抵抗就开城投降。他们的投降使得清军能够兵不血刃地占领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大大加快了清军的进军速度。
例如,在清军南下攻打扬州时,周围的一些地方官员纷纷投降,使得扬州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投降的官员不仅为清军提供了物资和情报,还帮助清军招抚当地的百姓,稳定了清朝在占领区的统治。
在南明政权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官员变节现象。南明政权建立后,内部矛盾重重,党争不断。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他们与清军暗中勾结,在南明政权的决策和军事行动中,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抗清的大局。
例如,在南明隆武政权时期,一些官员与清朝勾结,导致隆武政权的军事计划泄露,最终隆武帝被俘遇害。这些官员的变节行为,使得南明政权内部人心惶惶,战斗力大大削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两位杰出领袖,他们领导的农民军曾经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然而,他们的过早离世,使得农民军的势力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由于一系列战略失误,导致局势迅速恶化。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与清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死亡。李自成的突然离世,使得大顺军失去了主心骨。

大顺军内部陷入了混乱,将领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战斗力。原本团结一心的农民军,在失去领袖后,迅速分裂成多个小股势力。这些小股势力在清军的围剿下,逐渐被消灭。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在四川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张献忠的统治方式较为残暴,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清军入川后,张献忠率领大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的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
张献忠的离世,使得大西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西军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和混乱,一些将领选择投降清朝,而另一些将领则继续坚持抗清,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他们的力量逐渐被削弱。李自成和张献忠的离世,使得农民军这两支原本强大的抗清力量迅速瓦解,无法再对清军构成有效的威胁,这也为清军消灭南明势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成功和李定国是南明时期的两位杰出将领,他们在抗清斗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精神。然而,他们的英年早逝,使得南明的抗清局势急转直下。
郑成功是南明隆武政权的重要将领,他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的军队擅长海战,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他曾经率领军队北伐,一度打到南京城下,给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由于战略失误和清军的顽强抵抗,北伐最终失败。此后,郑成功为了寻找新的根据地,决定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渡海进攻台湾,经过艰苦的战斗,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然而,在收复台湾后不久,郑成功因积劳成疾,于1662年病逝,年仅39岁。郑成功的离世,使得南明在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他的儿子郑经虽然继续坚守台湾,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台湾的抗清力量逐渐衰落。
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张献忠死后,他率领大西军余部继续抗清。李定国在西南地区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战斗,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比如,他在桂林之战中,击毙了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在衡州之战中,又击毙了清朝的敬谨亲王尼堪,使清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由于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和清军的围剿,李定国的抗清斗争逐渐陷入困境。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交加,最终在勐腊病逝。李定国的离世,使得南明在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彻底瓦解。

郑成功和李定国的英年早逝,使得南明失去了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的离世,不仅是南明军事力量的重大损失,也使得南明的抗清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他们死后,南明的抗清斗争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被清军彻底消灭。

南明政权在建立后,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形成统一的抗清力量。南明政权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多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为了争夺正统地位,相互攻伐,内耗严重。
弘光政权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它在南京建立后,内部就存在着严重的党争。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阉党势力与东林党人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他们不顾清军的威胁,只顾着自己的私利,使得弘光政权的政治腐败不堪。在军事上,弘光政权的将领们拥兵自重,互不配合。例如,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军队东下进攻南京,导致弘光政权内部大乱。清军趁机南下,迅速攻破了南京,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政权建立后,虽然隆武帝朱聿键有恢复明朝的志向,但他受到了郑氏家族的控制。郑氏家族在福建地区拥有强大的势力,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隆武帝的抗清计划并不积极支持。隆武帝在郑氏家族的掣肘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导致隆武政权的失败。
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同时建立,两个政权为了争夺正统地位,竟然兵戎相见。在清军南下的关键时刻,他们不是联合起来共同抗清,而是互相攻击,消耗了大量的力量。
最终,绍武政权被清军迅速消灭,永历政权也在清军的围剿下,不断南逃,最终灭亡。南明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使得南明政权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战斗力,在清军的进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清军的八旗兵在军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八旗兵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他们擅长骑射,机动性强。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清军的八旗兵在战斗中,能够迅速地集结和转移,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他们的骑射技术高超,在战场上能够远距离杀伤敌人。

清军在战略上也采取了得当的措施。清军在入关前,就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他们采取了先消灭农民军,再消灭南明政权的策略。清军认为,农民军是对清朝统治的直接威胁,因此在入关后,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
在消灭农民军后,清军再将目标转向南明政权。清军在进攻南明政权时,采取了分兵多路、各个击破的策略。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同时进攻南明的各个政权,使得南明政权无法相互支援,最终被清军逐个消灭。
清军还善于利用汉族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除了前面提到的明朝旧部投降外,清军还在占领区招募汉族士兵,组建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在清军的统一指挥下,与八旗兵协同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军的军事优势和战略得当,使得他们在与南明势力的战争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

明末时期,南明各方势力虽然拥有几十万军队,但却不敌八旗几万主力部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旧部的投降和助力、清军的贿赂与明朝官员的变节、农民军领袖的离世与势力瓦解、南明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以及清军的军事优势和战略得当等因素,都使得南明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处于劣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满清是如何靠十几万军队夺取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