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5:20

从堂妹到第一贵妃,死后皇帝做抽屉棺,结局却遭掘墓辱尸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 年),建康皇宫里多了位名叫 “殷氏” 的女子,她生得 “丽色巧笑”,一出现就霸占了孝武帝刘骏的全部目光。可没人知道,这女子的真名根本不姓殷 ——《南史》清清楚楚记载着,她本是南郡王刘义宣的女儿,也就是刘骏的亲堂妹。
这段畸形关系的开端藏着血腥阴谋。刘义宣本是辅佐刘骏登基的功臣,却因不满侄子霸占自己四个女儿,愤而起兵造反。《宋书・刘义宣传》明载:“世祖闺庭无礼,与义宣诸女淫乱,义宣因此发怒”。可刘义宣兵败被杀后,刘骏非但没收手,反而把最宠爱的这位堂妹藏进后宫,还让她认大臣殷琰为父,强行改了姓氏。为堵悠悠众口,“左右宣泄者多死,故当时莫知所出”,知情者全成了刀下魂。
也有史料持不同说法,《建康实录》称她本是殷琰家的人,或许是婢女或许是远亲,被送给刘义宣后才被刘骏看中。但无论哪种说法,她都成了刘骏后宫最特殊的存在。
入宫后的八年里,殷氏的受宠程度堪称疯狂。她接连生下六个孩子 —— 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长子刘子鸾更是被刘骏捧在手心,几岁就封王,待遇远超太子刘子业。后宫妃嫔们看着她 “宠冠后宫”,却没人敢嫉妒,毕竟皇帝对她的好,连史书都觉得离谱。
刘骏给她的封号一路飙升,从普通姬妾到 “淑仪”,成为后宫顶级妃嫔。更特别的是,他早在孝建三年(456 年)就定下 “贵妃” 这一封号,却空悬六年,直到殷氏去世才舍得册封,让她成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贵妃,谥号 “宣”。这波操作连大臣都看懵了,可谁也不敢吭声 —— 毕竟皇帝连杀人封口的事都干得出来。
殷氏不仅得宠,还敢插手储君之争。她常给刘骏吹枕头风,想让儿子刘子鸾取代太子刘子业。虽然没能成功,却为自己和孩子埋下了灭顶之灾。而刘骏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却只当是爱妃的小性子,全程纵容。

大明六年(462 年)四月,殷淑仪病逝,年仅二十多岁。这个消息像砸垮了刘骏的半条命,《南史》记载他 “精神惘惘,颇废政事”,连朝政都彻底抛到了脑后。
为了能随时见到爱妃,刘骏干出了件千古奇事 —— 让人打造了一口 “通替棺”,也就是像抽屉一样能推拉的棺材。“欲见辄引替睹尸,如此积日,形色不异”,靠着特殊防腐处理,殷淑仪的遗体竟能保持容貌不变,刘骏就这么天天拉开棺材看她。
每晚睡前,他必到灵前倒杯酒,喝完就抱着棺材痛哭,哭到浑身抽搐才肯罢休。有大臣想起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典故,找来方士装神弄鬼,说能召唤殷淑仪的魂魄。可当刘骏伸手想握鬼魂时,对方却突然消失,害得他 “尤哽恨”,干脆自己动笔写了篇《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字字句句全是悲怆。
当年十月下葬时,场面更是震撼江南。丧车配着 “銮辂九旒、黄屋左纛”,完全是帝王规格,刘骏亲自站在南掖门送葬,看着灵车驶过,当场哭得瘫倒在地,身边宫人无不落泪。他还特意下旨建了座 “新安寺”,以儿子刘子鸾的封号命名,这便是 “创新” 一词在史书上的首次亮相 —— 大臣奏疏里那句 “理应创新”,本是为给贵妃建庙找的借口。
刘骏的疯狂思念没能护得住殷淑仪的家人。大明八年(464 年),刘骏驾崩,太子刘子业继位,积压多年的怨恨瞬间爆发。
这位新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旧账。他先是把殷淑仪生的六个孩子全部赐死,连年仅十岁的刘子鸾都没放过。刘子鸾临死前绝望地说:“愿身不复生王家”,这话成了南朝最悲凉的叹息。
更狠的还在后面。刘子业带人挖开了殷淑仪的坟墓,把她的遗体从棺材里拖出来,当众羞辱一番才罢休。那座耗费巨资修建的新安寺,也被一把火焚烧殆尽。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场,连《宋书》都忍不住用 “惨祸” 二字形容。

在南朝宋混乱的帝王谱系里,殷淑仪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与欲望的畸形。她到底是自愿入宫还是被迫为妃?《南史》说她是被刘骏 “密取之”,字里行间全是身不由己。
她或许曾享受过极致宠爱:皇帝为她杀人封口,为她首创 “贵妃” 封号,为她荒废朝政,甚至为她突破人伦底线造 “抽屉棺”。可这份宠爱从一开始就带着原罪 —— 建立在亲情背叛与血腥杀戮之上,最终也必然以悲剧收场。
正如《南史》编者李延寿感慨的,这段故事里 “有死亡,有背叛,有杀戮,有真爱”,比戏剧更跌宕。而殷淑仪,终究只是这场荒诞皇权游戏里,最可怜的牺牲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堂妹到第一贵妃,死后皇帝做抽屉棺,结局却遭掘墓辱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