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2:12

04年易耀彩儿子为父修坟,发现旁边多出新坟,范景阳:这是你张妈

1955年9月,北京怀仁堂灯火通明,授衔典礼的乐曲此起彼伏。身穿海军蓝呢礼服的易耀彩挺直腰背,肩章上那一颗金色星徽熠熠生辉。从北伐到抗战再到解放,他走过漫长的25年,如今总算以少将军衔谢幕沙场生活。然而,就在全场为英雄鼓掌时,他的目光短暂地黯了下去——舞台灯光映在胸前纪念章上,似乎让他想起江西山坳里一位默默守候的女子。她叫张凤娥,外人都称“张妈”。
这位“张妈”与易家之间的故事,要追溯到1927年。那年,11岁的易耀彩还是个赤脚少年,父母为了“保根苗”,从媒婆手里领回一个比他年长两岁的流浪女童,取名“凤娥”,暗暗许下童养媳的身份。对易耀彩而言,张凤娥更多像大姐姐,她帮洗衣、分粮、割草,甚至背他过河。儿时记忆里,这位姐姐常把碗里最后一口米汤递过来,笑着说:“弟弟,快长壮,将来走远路才不挨饿。”

1930年红旗飘到了家门口。13岁的易耀彩跟着游击队走了,他拿的仅是一根扁担改装的木枪。3年后,他穿着灰呢军装返乡探亲,母亲催他把与张凤娥的婚事办了。可他一心扑在革命,深知前途未卜,于是对凤娥说了一句:“姐姐,我若活着回来,再向你赔情。”凤娥只是点头,回了句:“等你凯旋。”那一别竟成生死两茫。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踏上长征。国民党趁机洗劫苏区,易家老屋被付之一炬,父母惨遭杀害。地下党情报遗漏了一个关键:张凤娥侥幸躲在邻居柴垛里活了下来,还把易父易母草草掩埋。消息辗转到长征路上,易耀彩以为张凤娥也已遇难,心口像被撕开一块。

接下来是八年抗战。1941年,晋察冀边区医院里发生了一场“错位相亲”。组织原本让他与一位张姓军医见面,结果他当场挑中了陪同而来的实习司药范景阳。“那个姑娘干练,眼神里有股劲儿。”他向邓华司令员请示时,用的正是这句评价。战争年代没时间谈情说爱,两人便“先结婚后恋爱”。婚后一个月,两口子还没来得及拍合影,就投入山地对峙。
1943年5月,敌军扫荡麦区。范景阳抱着两个月大的儿子易海江,躲进深山。危急中,她掏出丈夫珍藏的勃朗宁手枪对江医生低声说:“如果鬼子追上来,一颗给孩子,一颗给敌人,最后一颗自己留。”江医生愣住,喘着气回她一句:“留我一颗,能多换两条命。”庆幸的是,鬼子被埋伏部队打得四散,手枪没有响。
同年秋,易耀彩带队东突围。马夫老薛偷偷把备给范景阳的马褡子松了扣,借试骑当众摔人来提醒首长别带家眷同行。等他被戳穿,易耀彩只是苦笑,终究让妻儿随机关北撤。山坡血战结束后,东线留下十几处新坟。薛马夫指着坟堆说:“要是嫂子在队伍里,只怕……”话没说完,易耀彩的头盔压得更低。

抗日胜利,解放战争,直到青岛海军基地挂牌,他总算结束漂泊。1953年去苏联之前,他和范景阳回乡省亲。刚走进自家老院落,两人便看见一位中年妇人打扫庭院。妇人抬头,湿漉漉的眼睛几乎不敢眨:“弟弟,你可回来了!”——她就是张凤娥。那一刻,范景阳在旁沉默。军礼、眼泪、歉疚交织着空气,谁也不知道该摆什么姿态。
张凤娥的日子清苦。大集换粮的是满是补丁的布袋,她习惯留半碗米给过路孩子。易耀彩一查才发现,原来烈属抚恤名单里并没有她。县里解释:“凤娥不是烈士亲属。”他当即表态:“把我的名额挂她名下,她早已是易家人。”自此,每月粮证、棉被、油盐都有了着落。张凤娥嘴里却只说一句:“领的是弟弟的情分。”

时间推到1989年。易耀彩夫妇赴广州疗养,路过江西,再访老宅。张凤娥已成白发老妇,依旧守在那口柴灶旁。易耀彩劝她改嫁,她只是笑:“进了谁家门,就是谁家人。下辈子再说。”当年厨房墙上挂的马褡子,她擦洗干净,留作“纪念弟妹情深”的物件。
1990年10月7日,易耀彩病逝,遗愿是同父母合葬故土。下葬两天后,大儿子易海江因公务错过治丧。14年后,也就是2004年清明,他从青岛赶回老家,准备给父亲修坟。刚到祖坟地,他愣住了——父亲墓旁新起一座黄土丘,碑石未刻字。乡亲看出他疑惑,摆手道:“易家后人啊,这是你张妈的坟。要修就一起修,不许分家。”
“我张妈?”易海江脑子里满是疑团,当晚拨通母亲电话。范景阳在听筒那端长叹:“乡亲讲得对,她就是你张妈。该上香,一样都不能少。”电话挂断,易海江抬头望夜空,忽然理解那位素未谋面的女人——她用一生守一户烈士遗孤,用一座无名坟守一个旧承诺。

张凤娥1998年病逝前,嘱托村支书一句:“请把我埋在老易身旁,活着没进他家门,死了也总算守到一起。”乡亲照办。于是,江西那片低矮山坡上,多出一抔新土,与将军墓合抱。没有碑记,没有年表,只有几株野菊在清明时节自顾自地开放。
2004年修坟工程结束,易海江按母亲叮咛,亲手为张凤娥立了小碑。碑文极简:张凤娥,一九一四——一九九八,易家长媳。写完他放下刻刀,退后几步审视,那四个字并不起眼,却足以概括一生。

从童养媳到“没有名分的烈属”,张凤娥的足迹很短,半生都在易家老屋一亩三分地里徘徊。可若把江西山坳到晋察冀战火最前线的距离摆在地图上,会发现:她为易家守的,正是后路,也是根。
有人说战争决定了军人的荣光,其实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张凤娥不曾扛枪,却用坚守完成了一次极长的护送,把易家的血脉与记忆安全送到和平年代。乡亲们把她葬在将军身侧,是乡土社会最质朴的奖章;范景阳让儿孙世代供她牌位,则是革命家庭最沉默的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4年易耀彩儿子为父修坟,发现旁边多出新坟,范景阳:这是你张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