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斗倒杨宪,淮西派胜了,朱元璋却在偷笑?
明朝开国第一大案,胡惟庸案权力博弈始末,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大明刚把元朝廷彻底赶下台。可谁能想到,刚赏完才十天,朱元璋就对右丞相徐达说了句贴心话,“老兄弟,你年纪也大了,打仗够累了,上朝这事太辛苦,以后不用总来。
回家养了段时间就好,这病来得蹊跷,更像朱元璋给的“台阶”,如此一来,中书省这最高行政机构,一下就没了正主,成了没人管的权力角斗场。
洪武三年,功臣“退岗”信号朱元璋这两步棋,明眼人其实能看出点门道,他不是真的心疼功臣,而是觉得“功成该身退”了,毕竟跟着他打天下的这帮人。
本来想觉得徐达、李善长退了,中书省能暂时平静,可后来发现,权力真空只会让野心家更着急,最先动起来的就是胡惟庸。
那时候他刚进中书省,离丞相之位就差一步,可李善长不走,他永远没机会,所以李善长还没“病退”时,胡惟庸就天天在他耳边吹风,“领导,您得服老啊,该享清福了,朝中有事有我呢。”
中书省暂时由他说了算,他立马就开始大换血,把淮西派的人换成自己浙东派的兄弟,杨宪这步走得太急了。
他没琢磨透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让李善长退,是不想淮西派独大,可不是想让浙东派取而代之啊。
胡惟庸一看杨宪要摘桃子,赶紧找李善长,“要是杨宪当了丞相,咱们淮西人就别想当大官了!”李善长一听就急了,俩人手拉手举报杨宪。
很显然,在朱元璋眼里,不管淮西还是浙东,只能有一个“朱元璋集团”。
胡惟庸上位,讨好与排挤
杨宪死了,胡惟庸的丞相之路还没完全通,朱元璋还特意问了刘伯温,“让胡惟庸当丞相咋样?”刘伯温直接泼了冷水,“他现在就像头小牛,野心太大,早晚得挣脱辕车。”
这话朱元璋听进去了,却没立刻否决,到了1371年,胡惟庸还是接了杨宪的班,当了左丞,这里得说下,《明通鉴》里写他当的是左丞相。
朱元璋哪容得下这种尸位素餐的?一气之下,把汪广洋调到广东当参政去了,没了汪广洋掣肘,胡惟庸开始使劲讨好朱元璋。
他知道朱元璋爱吃河豚,就亲自去学做,河豚处理不好会毒死人,所以每次做好,胡惟庸都先尝一口,确定没事了再给朱元璋送过去。
本来想安度晚年,可走到谈洋那,发现当地治安差,就让儿子替自己写奏章,建议设个巡检司,这事儿被胡惟庸知道了。
立马上奏诬陷刘伯温,“他不是想设巡检司,是想在谈洋建陵墓,那地方有帝王气!”“帝王气”这三个字,一下就戳中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
刘伯温没办法,只能回京城待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可还是没躲过,1373年胡惟庸正式当丞相,刘伯温急火攻心病倒了。
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病,随行的太医开了药,刘伯温吃了之后,病得更重,最后死了,关于刘伯温的死,说法一直不一样。
胡惟庸结党,自踩红线
刘伯温一死,胡惟庸彻底飘了,史书记载他“阴刻险鸷,众多畏之”,简单说就是阴险凶狠,没人敢惹。
他手里的权柄越来越大,官员的升降、生杀,他一句话就能定,甚至百官的密封奏章,他都要先拆开看,有说他坏话的,直接就扣下来。
毫无疑问,这样的权力肯定会引来追名逐利的人,金帛珠宝像雪花一样往胡惟庸家送,他不光成了淮西派的新话事人,还成了百官的“扛把子”。
正直的徐达看不下去,找朱元璋告状,可朱元璋没当回事,后来还有个叫韩宜可的大臣,抱着必死的决心。
在朝堂上弹劾胡惟庸,说他“险恶似忠,奸佞似直”,结果被朱元璋抓了,没过多久又放了,如此看来,朱元璋不是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他就是在忍着。
可胡惟庸没察觉啊,他觉得伴君如伴虎,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拉更多人入伙,他先盯上了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
这俩人都是从濠州就跟着朱元璋的老臣,陆仲亨公车私用,费聚上班喝酒,都被朱元璋骂过,胡惟庸找到他俩说,“朱老板苛杀功臣,咱们得抱团取暖。”
这俩人本来就有把柄,很容易就跟胡惟庸绑在了一起,更重量级的是李善长,李善长手里有两个丹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
为了拉李善长入伙,胡惟庸还搞了政治联姻,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本来想觉得这样就能“法不责众”,可后来发现,他这想法太天真了。
据说当时朝中和他有关联的大臣多达一万五千人,这哪是结党,简直是把“反骨”露在朱元璋面前,要知道,朱元璋巴不得多找理由杀功臣呢,胡惟庸这是送上门的机会。
占城贡使,朱元璋的“养恶”就在胡惟庸的势力看似达到顶峰时,“占城贡使”事件发生了,占城国是大明的藩属国,这次派使者来进贡,结果中书省胆子太大,没报告朱元璋,私自就把贡品分了。
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下令严惩中书省的大臣,该关的关,该流放的流放,可唯独没怎么罚胡惟庸。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胡惟庸没看出这是朱元璋的“养恶”之计,侵吞贡品的罪不够大,朱元璋还在等他犯更大的错。
至于胡惟庸后来是怎么彻底惹怒朱元璋的,“占城贡使”事件后他又做了哪些蠢事,咱们下期再讲,毕竟这是胡惟庸案的最后一部分,精彩程度可不低,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