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00:39

“澎湖海战”要来了,不禁令人想起之前描写这段历史的几部作品

战争大片“澎湖海战”放出了预告片,一时间引起议论纷纷。看着这个预告片,再想想之前反映这段历史文艺作品,不由得有些感慨。

因为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调门出奇一致,作为敌对的两边,郑家这边,如果反映的是郑成功的故事,那他肯定是绝对正面人物无疑,至于他凶残好杀的弱点肯定是不会展示出来,展示的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而一般展示郑成功的都主要是表现他收复台湾的这段历史,这个没有任何障碍,一般对他抗清这段历史能躲则躲,尽量不碰。捎带手碰上了,比如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那就尽量模糊化,在不涉及皇帝的情况下,稍微展示一下清军的反面形象,也是一带而过。

如果展示的是郑成功的后人,那完了,在文艺作品里的形象没好了,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做事,绝对反派无疑,而且还不能是本事太大的反派,一定是无能又自私,为一己私利抗拒统一这样的。像“康熙王朝”里那个郑经,而且号称历史正剧的情节里竟不惜篡改历史,编了一个清军在台湾本岛登陆,郑经拔剑自刎的桥段,要知道清军打下澎湖之后,台湾就投降了,而且那会儿郑经早就在坟里了,投降的是他儿子郑克塽。
还有就是之前拍过的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一样把郑氏政权主要塑造成无能无德反派形象,这回的“澎湖海战”看这意思也是这个思路。

不过一旦展现投降以后的郑氏家族,其形象就又变回来了,比如早年间的一部电影“康熙大闹五台山”,那里面出现郑克塽,他还给康熙做了一把替身,帮助康熙惩办想要谋反的赃官。

这么一捋,脉络就清晰了,对这两边来说,大清这边一般都必须是正面形象,毕竟那主要是在大多数文艺作品中习惯了正面形象出场的“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那么在康熙朝帮着大清的就都是正面人物,正气凛然,没有缺点那种。站在他们对立面的自然就必须是猥琐的反派。
好在郑成功的事迹主要是在康熙当皇帝之前,而且主要演他对着荷兰人下家伙的故事,所以不妨碍他的正面形象。前面提到的那部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编导多少有点想法,一是描写了部分郑成功之前抗清和他爸爸降清的故事;二是倒是没避讳大清和郑氏交叉在一起,孰正孰邪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都给搞成正面形象。电影里设计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中,康熙皇帝下旨,为了支持郑成功,在他跟荷兰人决战期间,清军绝不在背后进攻郑氏集团,让郑成功放手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这个编剧思路就再一次对历史进行了无情的篡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22年2月,那是大清康熙元年,也就是说在郑氏跟荷兰人激战正酣的时候,康熙他爸爸顺治刚死,他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才八岁,绝不是影片里的年近三十的形象,而且那会儿康熙说了不算,做决定的是四个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就算把那个皇帝换成康熙他爸爸顺治,那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当时大清刚刚打下江南,费了好大劲,损兵无数,元气并没有恢复,对郑氏集团那叫有心无力。
等大清缓过手来,他是不管郑成功对抗荷兰人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这么高大上的命题。康熙年间,为了消灭郑氏,大清国是不惜和荷兰人结盟共同对付台湾的。当时大清和荷兰签订了《清荷条约》,约定双方一起出兵攻打台湾,事成之后,台湾的基础设施和所有财物都归荷兰人所有。
从这个条约可以看出,大清国并没有郑氏是同胞,荷兰人是外人的观念,而且甚至没太拿台湾当回事,他们要的是消灭明朝的最后一股力量,稳定江山,至于台湾岛,郑氏集团投降之后甚至讨论过要不要直接放弃,把当地百姓迁到大陆。《鹿鼎记》里描写的这段情节并非无中生有的艺术加工。
说到《鹿鼎记》,就不得不说还是金大侠笔力深厚,没有搞上面几部影视作品里非黑即白,完美主角的创作思路。虽然比较捧康熙,但是投降之后的郑克塽也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前后一贯都是那个少爷羔子的样子,施琅也是一个被韦爵爷调侃敲竹杠,而且不惜送礼买好,用现在话说跪舔权贵的有点丑角性质的形象,虽然也离真正的历史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经很难得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澎湖海战”要来了,不禁令人想起之前描写这段历史的几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