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8:15

道光年间,莘庄曾有一户七世同堂丨乃清叙史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当年,乾隆皇帝高度提倡敬老,曾下旨各地如有上见祖、父、下见曾孙、玄孙者,可具结呈报,经核实后给予奖赏。五世同堂已属罕见,七世同堂被称作祥端。清道光年间,莘庄镇上有金鸣皋一户独门七世同堂,引出一段佳话。

莘庄老街旧貌
秀才好奇,上报林则徐
清代闵萃祥所撰《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中“杂志·轶事”条记载:“国朝莘庄金鸣皋,有子二人、孙三人、元孙二人。道光十三年,鸣皋八十三。举人施有容等以其五世同堂事实闻于官。林文忠公题请旌表。”
时有举人施有容,号晓白,住在松江城西东亭桥。施氏族人在莘庄镇东北角横沥港东岸,购地建墓园,人称“施家坟园”。施有容随长辈到莘庄扫墓祭祖,结识了莘庄秀才金鸣盛。当年,莘庄金氏子弟考中秀才者不少,如嘉庆五年(1800)金逢春、金以楷,嘉庆七年(1802)金锷,嘉庆十三年(1808)金一清等。
施有容亲眼见到莘庄镇上有一个同居共财、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家主金鸣皋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不胜感慨。再一打听,道光十三年(1833),金鸣皋83岁时,全家五世同堂。
于是,施有容联合好友向华亭县署推荐金鸣皋家族为“旌表义门”。华亭知县张庆瑗(字新溪)得知后,乐意促成,立即向江苏巡抚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呈报,题请朝廷予以旌表。
可是,好事多磨,几经周折,时隔多年,未见佳音。
皇帝恩准,金家门为难
等到道光十七年(1837),升总督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之际,金鸣皋家中又添丁进口,已是七世同堂。林则徐闻讯,认为世间罕见,再次上奏朝廷。道光皇帝接报,引以为祥瑞,下旨批准金氏建祠,并亲赐“七叶衍祥”(七叶指七代)匾额和纹银,以示劝化人们积德扬善,追求家庭完聚,乐享天伦。
虽说金鸣皋获准建祠,但是设立家庙祭祖只是士大夫的特权,世俗庶民只能够设家祭。因此,虽然金鸣皋独门七世同堂,但他家只是“布衣”,建祠不可逾越规格。
为此,居住在莘庄镇西街的金鸣皋,选宅之东南(后成为南街中段)购田建造外貌类似民宅的祠堂屋。该建筑坐东面西,三开间门面宽,两埭进深。沿街只是墙门简屋,仅在大门上端嵌壁大字“金家祠堂”。在后埭正堂屋的正中设立神龛,供奉金家祖先牌位。龛顶悬有匾额,上刻道光皇帝亲笔御书“七叶衍祥”。两侧竖着长联引人注目:“诚励家风,乃可敬亲睦族;克遵祖训,方为孝子贤孙。”
诚励家风,终有贤达出道
金氏家族人丁兴旺,诚励家风,敬亲睦族,终有贤达出道。后人金振声(1858~1929),字寄洲,同治七年(1868)取松江府学秀才。年轻时在家设馆授徒。因不满清王朝统治,秘密加入同盟会。因在莘庄镇上带头剪去辫子,遭当局缉捕而离乡,投身辛亥革命。
上海光复之际,参加学生军,追随钮永建攻打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之役。1918年,担任国民党海军部参事,获五虎嘉禾勋章。1929年,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

作者:张乃清
编辑:黄圣源(实习)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光年间,莘庄曾有一户七世同堂丨乃清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