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当皇帝,而当诸侯王?封18路诸侯,仅封仨月天下大乱
公元前208年,秦军在消灭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之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由章邯率领,攻灭了魏国、齐国的反秦势力;另一路由王离率领,北渡黄河,攻打已经复国的赵国。
随后,章邯率领秦军击败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便产生了轻敌的念头,认为楚军不足为惧,于是转向攻打赵国。
这年的九月,章邯和王离完成汇合,共有40万大军,轻松攻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歇和丞相张耳被迫退守到了巨鹿城内(如今的河北巨鹿),遭到秦军围困。
面对秦军的包围,赵王歇只好向楚怀王和其它各路反秦的诸侯国进行求救。
眼看赵国面临生存危机,其它诸侯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齐国、燕国等国纷纷派兵救援,但他们慑于秦军的强大,都不敢主动进攻。
与此同时,楚国的楚怀王听从齐国使者高陵君显的建议,决定派出两队大军。
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大军救援赵国;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率领大军进攻秦朝占据的关中地区。
楚怀王还做出许诺说:“你们谁要是先攻下关中地区,就封谁做关中王!”
由于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前不久被秦军杀害,他着急替项梁报仇,主动向楚怀王请求率领大军打进关中地区,却遭到了楚怀王的拒绝。
就这样,项羽只好率领楚军北上行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城内的赵王歇。
面对强大的秦军,与齐国、燕国等国的救援军队不同,项羽率领的楚军无所畏惧,在渡过巨鹿城旁的漳河之后更是“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下退路,以此来表明奋战到底的决心。
对于当时的情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当中这样记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经过九场激烈的战斗,项羽率领的五万楚军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
眼看秦军已经处于下风,正在观望的15万诸侯联军才敢加入战斗,秦军主将章邯狼狈而逃,从而化解了赵国之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通过“巨鹿之战”,项羽展现出了自身的勇猛和胆量,也让他一战成名。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当中的记载,战斗结束之后,各路诸侯国的将领来到项羽的营帐里,都被他的气场吓得不敢抬头。
从此以后,各个反秦的诸侯国军队都心甘情愿听从项羽的指挥,项羽则是就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的另外一支反秦军队在张良的谋划下,已经率先攻入秦朝的国都咸阳(如今的陕西咸阳),逼迫秦王子婴出城投降,标志着秦朝正式走向灭亡。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到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仅仅存在了短短十五年的时间。
而刘邦因为灭亡秦朝的功绩,同样是声名鹊起,打出了名望......
此时的秦朝已经灭亡,这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权力出现了真空,应该由谁来掌控天下呢?
究竟是直接攻入咸阳,灭掉秦朝的刘邦接管天下呢?
还是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的项羽来接管天下呢?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或者是其他诸侯王,他们都想要接管秦朝打下来的天下,那么就要看谁的实力更强,谁的拳头更硬,谁就有可能当上这个“武林盟主”。
项羽
那么,以刘邦的实力和战功,此时能够和项羽争夺掌控天下的权力吗?
刘邦为人宽厚仁义、豁达大方、胸有大志,曾经担任秦朝时期的泗水亭长,相当于如今的街道办事处主任,主要负责维护治安、徭役摊派、税务征收和民事纠纷等等事情。
后来,刘邦由于私自释放押往咸阳做苦役的刑徒,这可是死罪一条,他自知无法再返回当泗水亭长,于是选择了逃亡。
公元前209年,为了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和吴广聚集了一帮农民起义军,发动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反秦势力纷纷揭竿而起,致使天下大乱。
趁着天下大乱的时机,刘邦也拉起了一支由农民组建的队伍,借机占领了沛县县城。
由于刘邦的实力太弱,根本顶不住秦军的一顿镇压,此时恰好赶上项羽的叔父项梁正在凝聚人心,扩充实力,他就选择投奔了项梁,并在在项梁的麾下逐渐打出威望。
不仅如此,项梁还把楚国的宗室后裔熊心立为楚怀王,打着楚国的名号反抗秦朝。
作为楚地反秦义军的统领,项梁后来被秦军的主将章邯打败,兵败被杀,章邯又率领秦军围攻赵国,才有了楚怀王派兵救援赵王歇和“巨鹿之战”的事情。
因为秦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巨鹿,所以刘邦打进关中地区的时候就轻松了许多。
对比一下当时刘邦和项羽的军事实力。
刘邦灭亡秦朝的时候,他的手里握有十万大军,驻扎在灞上(如今的西安灞桥)。
而项羽作为诸侯联军的统帅,几乎集结了各个诸侯国的精兵强将,兵力达到了四十万之多,驻扎在鸿门(如今的陕西临潼)。
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是1:4,实力相差悬殊,如果在此时为了争夺天下而打起来,那么刘邦明显是处于劣势的,可谓是鸡蛋碰石头。
尤其是在“鸿门宴”之后,刘邦更是预感到了项羽的强大,根本无法跟他硬碰硬对着干。
在张良制定的“服软示弱”策略的指导下,刘邦在“鸿门宴”上化解了项羽心中的愤怒,从而避免了一场足以让自己全军覆没的血战。若是没有张良在身边出谋划策,等待刘邦的或许只能是一场血战,结局也是毫无悬念,将是被项羽灭掉,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西汉王朝。
刚一从鸿门逃回灞上,刘邦马上进行清理门户,他可不像项羽那样存有妇人之仁,立刻把“向项羽告密,差点挑起一场战争”的左司马曹无伤逮捕起来,并且当众诛杀。
经过“鸿门宴”之后,项羽认为,刘邦已经彻底臣服于自己,根本没有胆量再来挑战自己。
于是,项羽率领诸侯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城内,把直接灭掉秦朝的刘邦晾在了一边。
为了发泄对秦朝的切齿之恨,项羽立即下令在咸阳城内进行大肆烧杀抢掠,不仅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所有皇室宗亲,还把秦朝的国库钱财占为己有,又把秦王后宫里的嫔妃拉来侍寝。
不仅如此,项羽还下令烧毁秦朝的皇宫,一座巍峨壮丽、气势恢宏的阿房宫就此毁于一旦,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经过项羽的一番折腾,昔日繁华壮丽的咸阳,瞬间变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劝说项羽:“关中地区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崤关,四周山环水绕,均为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建都称霸的好地方!”
可是,这个劝说来得太迟了,此刻项羽已经把咸阳城折腾的不成样子。
尽管如此,项羽还是听从了他人的建议,牢牢占领关中,并把刘邦赶去了巴蜀之地。张良通过和项伯的关系,在项伯的一番说情下,项羽又把汉中地区分封给了刘邦。
这样一来,刘邦同时坐拥巴蜀地区和汉中地区,成为了汉王,为日后扩充实力与项羽一决高下奠定了基础。
项羽依靠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入主咸阳,掌控天下,填补了当时秦朝灭亡之后造成的权力真空。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项羽完全可以效仿秦始皇登基称帝,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楚国政权。
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
而是做了一出乎意料的决定:恢复分封制。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将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天下重新划分,分封给了十八个诸侯王。
具体为:封刘邦为汉王、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封魏豹为西魏王、封申阳为河南王、封韩成为韩王、封司马卬为殷王、封赵歇(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封英布为九江王、封吴芮为衡山王、封共敖为临江王、封韩广为辽东王、封臧荼为燕王、封田巿为胶东王、封田都为齐王(临淄王)、封田安为济北王。
封完十八路诸侯王之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城定在彭城(如今的江苏徐州),管辖的地盘包括了九个郡。
这就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由项羽主导分封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九个诸侯国。
那么,项羽明明可以自己当皇帝,他为什么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当,非要当个坐镇一方的诸侯王呢?
其实,项羽之所以恢复分封制,对于当时来说也是形势所迫。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就开始推行极为严苛的政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刑法严厉,使得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他们纷纷开始怀念诸侯割据的时代。
除此之外,项羽的做法也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项羽原本就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项燕也是楚国的名将,一直率领楚军抵抗秦国的侵略,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无论是国仇,还是家恨,都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秦国的种子。
因此,对于秦朝实行的那套东西,项羽不仅不能接受,而且非常厌恶和反感。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然不会继续沿用秦朝留下来的那个皇帝称号。
或许,项羽可能想过接管秦朝统一起来的天下,但他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要去当皇帝,而是直接恢复秦朝以前一直实行的分封制。
项羽认为,只有分封制度才是最适合当时的形势发展需要。
尽管项羽没有登基称帝,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甘愿把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别人,以他争强好胜的性格,肯定还是要让自己做各个诸侯国的“老大”,而且不允许任何人来挑战自己的地位。
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从这个称呼上就压了其他诸侯王一头。
而且,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在封地上也是动足了心思,有的诸侯国的面积只封了一个郡,面积大的也就只有四个郡,而他自己则是管辖了九个郡。
除了领土面积比其他十八个诸侯国大得多以外,项羽管辖的九个郡当中,其中大多数都是富庶之地。
因此,西楚的综合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十八路诸侯国。
与此同时,项羽还把曾经的秦国和齐国进行分割,这两个诸侯国的地盘都比较大,如果分封给一个人管理,很容易做大做强,必须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项羽内心深知,齐国丞相田荣的心机太重,他实际控制着齐国的朝政大权,只知道拥兵自保,有时候还不听从指挥,所以就没有封他为王。
田荣没有获得封地,心里肯定恨透了项羽,甚至会对项羽采取报复行动。
为了以防万一,项羽干脆把齐国一分为三,将原来的齐王田巿封为胶东王,把曾经跟随自己进入关中地区的田都和田安分别封为齐王和济北王。
项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心机太重的田荣赶到胶东去。
一旦发现田荣在胶东有什么异常举动,或者发动叛乱,田都和田安可以随时派兵堵住田荣西出的道路。
对于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项羽直接将其一分为四,西边封给雍王章邯,东边封给塞王司马欣,北边封给翟王董翳,南边的汉中地区和巴蜀地区则是封给了汉王刘邦。
此时的项羽依然在时刻堤防着刘邦,他已经意识到了刘邦的野心勃勃。
如果刘邦有什么异常举动,项羽可以利用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联合堵住他东进中原的道路,从而将他团团围困。
如此一来,不仅削弱了各个诸侯国的实力,还消除了两个可能会在日后带来隐患的田荣和刘邦。
虽然项羽的安排已经十分周全,但是他的如意算盘真的能够如他所愿吗?
事实恰恰相反!
就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三个月之后,天下又开始陷入了大乱之中。
果不其然,率先跳出来搞事的就是田荣,他把胶东王田巿和济北王田安杀害,并把齐王田都赶出了临淄,随后自己当了齐王。
趁着田荣出来搞事的时机,地处汉中地区和巴蜀之地的汉王刘邦也出兵奇袭了关中地区。
尽管项羽早就已经预料到了田荣和刘邦不会安分守己,但他却没有料到,北方也变得不得安宁。
陈余原本只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对于项羽的分封感到不满,于是趁乱发兵赶走了常山王张耳,并且接回了被项羽封为代王的赵歇,拥立赵歇继续做赵王。
为了报恩,赵歇私自把陈余封为代王。
与此同时,地处东北地区的燕王臧荼也开始起兵,杀害了辽东王韩广,还吞并了韩广的辽东之地。
在很短的时间里,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国就已经乱了十二个。
刘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分封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天下大乱呢?
其实,这个原因相对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然而,这种趋势就像一只隐形的大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推动着时代向前发展的步伐。
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曾经说过:“天下百姓苦于战乱不止,根源就是在于诸侯割据,如今仰仗祖宗保佑,天下初定,如果继续分封诸侯王,无疑是为日后战乱埋下祸根。如果想以分封诸侯王来求取天下太平,岂非痴心妄想!”
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说得不错,但他做的太不尽人意了,以致于百姓怨声载道,农民起义频发。
第二个原因:项羽缺乏政治智慧,过分迷信武力征服;
除了历史的大趋势以外,项羽还缺乏敏锐的政治智慧,以及过分崇尚武力征服敌人,或许才是项羽实施分封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想要依靠一己之力,以武力征服对手,从而管理天下,这样势必会导致他顾此失彼,无力控制全局,让天下重新陷于战乱之中。
司马迁曾经对项羽做出这样的评价:
“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不可否认,项羽堪称是军事上的巨人,在政治上却是非常欠缺。
项羽实施的分封制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无论当时谁来掌控天下,恐怕都无法摆脱这个问题,要不然应该如何妥善安排那些群雄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