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5:29

读懂了三顾茅庐才明白,高手都极其善于造势


文 / 子玉
历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叙事,一个是历史事实,因为,史书所呈现出来的历史都是经过整理、归类,加上史家的个人意志所“加工”出来的,而背后的历史事实可能更为复杂。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是一段历史佳话,但如果仔细推敲的话,诸葛亮出山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我们在史书中所看到的那般图景。今天,子玉就和大家聊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对于三顾茅庐大家可以想一个细节,诸葛亮当时是一个27岁的青年,虽然在士林、在荆襄拥有一定的名气,但他毕竟年轻,简历的履历一栏又是空白,刘备即使再求贤若渴,都没有理由连续前往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何况,当时的刘备已经47岁,不仅名满天下,且拥有相当丰富的阅历,是不大可能以将自己低到尘埃里的姿态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
但事实却是,刘备三顾茅庐确实是事实,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自己也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你想,既然诸葛亮本人都叙及此事,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肯定就是真的,因为此事必然为时人所共知,诸葛亮不可能乱说,尤其还是在对皇帝的上书中。
既然当时的刘备不大可能以低位请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的事又是真的,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真相呢?
要想破译此事,还得从诸葛亮身上寻找答案。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的先祖诸葛丰曾经在西汉元帝时代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诸葛亮必然有一定的学问修养,也必然有强烈的仕宦意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存状态都可以在其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只是,诸葛亮却不幸拿到了一个早年亡父的剧本,为此他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据史书记载,诸葛玄曾经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但上任不久就被朝廷以朱皓代替,无奈,诸葛玄就前往荆州投靠与自己有一定交情的刘表,诸葛家族也暂时在荆州稳定了下来。
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就安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是不得不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耕种,俯身泥土之中。但家庭的仕宦基因决定了诸葛亮绝对不甘于这种耕读生活,他必然会在刻意训练自己能力的同时思考前途问题,这一点,我们通过《三国志》的记载就可以验证,称,“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三点信息:“躬耕陇亩”是诸葛亮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时刻都在精进,刻意训练自己;诸葛亮的志向非常大,立志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青史留名。
你想,既然诸葛亮都自比于管仲、乐毅了,那他建功立业的想法必然是非常强烈,根本不是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的大志向我们还可以从他对朋友的话中看出来,他在荆州的时候与石韬、徐庶、孟建等人游学,这几人对于学问的研究非常扎实,是必须要达到精熟的那种,而诸葛亮却只是了解个大概,当时,诸葛亮常常抱膝长啸,对这几人说,“你们几个人要是出山的话都能做到刺史、郡守的级别”,但当几人问诸葛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时,他却只是笑而不语。
由此就可见,诸葛亮对自己是宰相之才这一点非常自信,而他笑而不语也仅仅是不想让朋友们觉得他是在说大话,他之所以没有及时出山是因为,复制管仲和乐毅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而不管是投靠曹操还是孙权,他都不可能成为两人的核心谋士,这一点,我们从诸葛亮对孟建所说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孟建在思乡情绪的主导下准备北归,诸葛亮就对他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意思就是,中原的人才太多了,你去了根本就显不出来。
另外,从时人能将“卧龙”“伏龙”的标签贴在诸葛亮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大家对诸葛亮的心思都非常清楚,他不仅仕宦的意识非常强烈,且坚信自己是大才。
既然曹操和孙权都不能投,那么诸葛亮就只能等待,当刘备出现在荆州之后,诸葛亮就眼前一亮,认为出山的时候到了,因为,刘备一缺人才,二缺地盘,是非常需要他这样的大才的加入的。
再说刘备。刘备坎坷半生,除了几个核心心腹的跟随和在江湖上积累了些许名气之外,实实在在的东西他是一点都没有,所以,身在荆州的他必然有破局的急切愿望,而要破局的最好路径就是吸引人才,因为,人才在乱世中就是绝对的竞争力。

刘备当时正处于人生低谷 图源/剧照
还有,刘备此人看人非常准,他必然认为刘表和其子孙不能守住荆州,也肯定有过由自己来填补刘表之后荆州的权力空白的事。大家不要以为只有诸葛亮发现了荆州的漏洞,事实上当时的精英都能看出来荆州和益州的不确定性,为什么刘表防着刘备,原因就在此。
刘备在屯驻新野之后是广揽人才,并且拿到了“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结果,对于诸葛亮,刘备也肯定听说过其人,就算刘备的消息源比较闭塞,那么别人也肯定会将诸葛亮介绍给他,典型就是徐庶和司马德操:徐庶在投靠刘备之后就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在拜访司马德操时,对方对他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这些人的大力推荐必然已经给刘备和诸葛亮的最终见面做了一定的铺垫。不过,当时的刘备一定不会认为诸葛亮是那种能够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人,所以他才对徐庶的推荐表现得比较冷淡,表示,“君与倶来”,让徐庶将诸葛亮带来。
徐庶则回答:“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按照史书的叙述,刘备听了徐庶的话紧接着就去请诸葛亮出山,也就是所谓的三顾茅庐的细节。
但如此叙事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刘备不会仅仅凭借诸葛亮“卧龙”的名号以及旁人的推荐就甘愿俯身三次去请一个没有向世界证明过自己的年轻人,真相可能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两人之间必然还有铺垫。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求见刘备的,两人相见的大致细节是:当时曹操已经平定了河北,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荆州,而诸葛亮又认为刘表不能守住荆州,于是就主动前往樊城求见刘备,刘备呢,本来与诸葛亮就不熟,再加上对方是个小年轻,因而表现得非常冷淡。
诸葛亮呢,为了证明自己就批评正玩弄毦毛的刘备,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
刘备本来就有识人之明,从诸葛亮的这句话中他立刻就感受到了对方的分量,于是就扔掉毦毛对诸葛亮说:“我呀,这是愁的,才玩这东西。”
于是两人就继续交流,诸葛亮问刘备,“将军度刘镇南(刘表)孰与曹公邪”,刘备回答,“不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度何如也”,刘备回答,“亦不如”,诸葛亮接着说:“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刘备这个时候也非常真诚,问诸葛亮:“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于是诸葛亮就给刘备出了让刘备建议刘表清查荆州没有登记在籍的人并择其壮丁以扩充自己的队伍的主意。
这一次相见,让刘备对诸葛亮是刮目相看,因此其郑重地请诸葛亮出山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至于诸葛亮为何会主动去求见刘备则是因为,诸葛亮清醒的认识到荆州属于真空区,只有刘备才能驾驭乱世中的荆州,而自己如果辅佐刘备的话就可以被重用,由此他就能实现成为管仲、乐毅的人生目标。
其实就连当时的东吴都认为刘备在荆州是极得人心,鲁肃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为什么选择联合处于弱势地位的刘备,就是考虑到了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
可以肯定,诸葛亮在这段时间也必然是积极收集各方面信息,对刘备此人进行过全面的分析,最终作出了可以支持刘备的判断,毕竟,当时的荆州和益州都是绝对的变量,掌握了这两个地方就可以大有所为,在诸葛亮的认知中,荆州是用武之地,具备军事优势;益州是天府之土,具备经济优势,只要谋划得当,成事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既然诸葛亮在荆州的名声非常大,那么刘备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以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可能,刘备在和诸葛亮商量之后两人就敲定了三顾茅庐的剧本,以三顾茅庐的表演来向外界释放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因此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荆州士人的归附,当刘备得到荆州士人的支持之后,那么他得到荆州、消化荆州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小了。

三顾茅庐很可能是剧本 图源/剧照
另外呢,刘备之所以隆重邀请诸葛亮出山也并不是特别看重对方的才干,而是更为看重诸葛亮身后的资源,因为,诸葛亮家族毕竟和荆州士人、刘表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用好了诸葛亮这个链接点,刘备在荆州就可以大有所为。
从之后刘备的表现中我们也可以验证以上这个结论,刘备不管是取蜀还是克汉中都不是出自诸葛亮的谋划和参谋,而是依靠庞统、法正这些人打下蜀汉的基业的。
另外,不管是取荆州还是取蜀,当时的精英都能看到这一步,比如周瑜、鲁肃和甘宁,因此说,《隆中对》虽然是顶级战略,但也是时人的共识。
由此我们就可以对三顾茅庐作以理性的总结,这是一个经过精心铺垫、信息核实、双向吸引之后的结果,是刘备出于向荆襄士人展示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形象而和诸葛亮联手上演的一出戏,属于做给天下精英看的一场“形象广告”。
不过,从之后诸葛亮对于蜀汉的贡献来看,诸葛亮也值得刘备如此对待。
以上就是子玉对于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些思考,纯属个人观点,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在评论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了三顾茅庐才明白,高手都极其善于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