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5:29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你是其中的哪一个

作者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众所周知,只有如今的河南省,加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各自的一小部分,加起来才是古代所谓的中原,或者说华夏。
剩下的其他地方,即便是如今人们口中的北上广深,在当年除了北京勉强能算中原地区,那全部都是蛮夷。
根据《春秋公羊传》里的划分,叫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也就是今天标题中所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啦。


但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都是蛮夷,为什么还用了4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呢,叫东蛮南蛮西蛮北蛮,岂不是更加方便呀。
进而这里就要说到,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老表们眼中,对于这四方邻居的刻板印象了。
首先说一下北狄,从现在的字形来看,狄字是有犬和火这两部分组成的,但其实在最初的甲骨文里,他的一边的确是犬,而另一边则是个人,意思就是一个带着狗的人。


这就非常形象的描绘出了以游牧放牧为生存主要方式的北方人群,因为狗在游牧生活中不仅仅是一个猎手,更是承担了协助牧羊和护卫家庭的多种功能。
因此,将人与狗的和谐共存组成了这么个狄字,也算是古代中原人抓住了他们一个最大的特征吧。



在接着是东夷,曾经的东夷,指的是如今的山东大部,以及江苏安徽的北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江淮流域。
之所以称之为夷,最早在甲骨文中,夷字,是一个坐着的人的形象。
之后又演化为了如今简体字里尸的写法,但他确并没有尸体的含义,因为真正尸体的尸的繁体字是这么写的「屍」。


所以在许多商代甲骨文里的记载,比如妇好征讨尸方,说的就是殷商与东夷部落之间的战斗。


而到了周代,夷字的写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一个人型加弓箭的组合。
这就是源于当年的东夷部落大多生活在多山多水的地带,毕竟山东多山,两淮多水。
这就造成了他们非常擅长渔猎,进而弓箭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与战斗的重要工具。
所以夷字的结构一个人一把弓,就是对这群善于用弓之人的描绘吧。进而也就和刚才说到的带狗的北狄,和明显中间有一个羊的羌人做出了区别。


在下来就是我的籍贯南蛮了,南蛮的地盘很大,包括了如今的湖北大部,湖南江西,江苏南部,以及浙江,福建,两广,云贵,海南,和四川的一部分。
这个区域虽然看着很大,但在夏商时期,都属于未开化的区域,人迹罕见,以至于甲骨文里都没有蛮字的存在。


再到商末以后,才开始逐渐形成规模,但却因为相较于北方的干燥,南方的潮湿,还是造成了那边多虫多蛇的整体环境。
所以之后的蛮字,其下半部分就是虫,当然在过去虫也代表蛇,而上半部分那个复杂的字形,则是代表了纠缠纷乱的意思。这也说明,在当时的中原人眼中,南方就是那个乌烟瘴气,蛇虫丛生,不适合人员居住的地方了。


然而相较于其他地区,南方的演变,是最迅速的,到了春秋战国,南蛮就分成了以东南为主的百越,中部的荆蛮,以及更南方的南蛮,这几大部分。


再到秦汉,随着赵佗的南下立国,以及之后扬州,交州,荆州,益州的设置,就把江浙福建两广南海四川从南蛮的概念中剥离了出来。


所以我们等到汉末三国,诸葛亮征讨南蛮的时候,当时的南蛮的范围,就已经被压缩到了以如今云贵两省为主的范围了。然而南蛮地区瘴气+蛇虫的环境,依然还是没有改变,成为了让蜀汉极为头疼的存在。
那最后就是西戎了,其范围包括了如今的陕西四川西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很多人觉得西方的这股势力应该叫西羌,但其实羌族部落只是整个西戎中的一部分。
而曾经的西部地区又因为盐铁储量较大,还能与中亚进行贸易,进而拥有了十分精良的武器装备。


所以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由戈于盾,这两种兵器的形象组合而成的。


也正因为西戎的战斗力极其彪悍,特别是在周代,与中原进行了上百年的拉锯,周都镐京,更是直接暴露在了西戎的兵锋之下。
以至于到了周幽王时期,西周更是被申侯联合西戎攻破都城,导致灭亡。这也是中原势力第一次被周边部族直接摧毁的案例,可见其实力的强大。

所以综合上面说到的这些,兄弟们觉得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属于其中的哪一支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你是其中的哪一个